第四單元 第18課 五四運動教案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6課 五四運動教案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熟悉五四運動的起因(原因與導火線)、運動
的經過(口號、中心、主力、結果)、影響。分析歸納“五四精神”。引導學生對比五
四運動前后中國民主革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1)通過啟發探究法了解五四運動發生的原因;(2)通過創設新情境讓學生寫一封介紹五四運動的信和新聞報道, 使學生自主掌握五四運動的過程,鍛煉文字表達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3)通過分析討論法認識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變革命的影響,領會“五四精神”的社會 價值。3、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課主要通過情境再現與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深刻領會“五 四精神”的內涵,從而樹立為國家強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培養 高尚的人格。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五四運動的原因與“五四精神”。 (二)、難點:五四運動發生的起因;體驗當時愛國學生與各界群眾的憂國憂民 之情以及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三、教學方法:1、接受式教學法:以碎步啟發式為主。2、體驗式教學法:情景再現、角色扮演(模仿性學習)。
四、教學素材分析
1.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協約國在巴黎舉行“和
平會議”。這次和會是在戰爭中取勝的英、美、法、意、日幾個強國把持下進
行的。中國政府因戰時參加協約國一方,也派代表出席會議。在全國人民的壓
力下,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特權和取消“二十一條”、收回
日本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各種特權,但遭到無理拒絕。會議決定把德國
在中國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傳到國內,激起全國人民的
憤怒。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不僅昭示了帝國主義侵略、瓜分中國的本
質,而且也把北洋軍閥政府在山東問題上出賣民族主權的罪惡行徑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清了封建軍閥政府的賣國行徑,也教
育了原來對巴黎和會抱有幻想的知識界。于是,長期以來醞釀著的一場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風暴就以此為導火線爆發了。
2.五四運動的爆發。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
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學生們手持旗幟,上面寫著“爭回青島方罷休”,“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