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第18課 五四運動教案
絕和約簽字”,“頭可斷,青島不可失”,“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游行隊伍
沖向趙家樓,火燒賣國賊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軍閥政府出動大批軍
警進行鎮壓,學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專科以上學校學生舉行罷課。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他們還到街頭舉行愛國講演,開展抵制
日貨、提倡國貨的宣傳活動等。
北京學生斗爭的消息傳出,舉國震動,天津、上海、濟南、武漢、長沙等地的學生
和社會各界,紛紛行動起來,支持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
3.五四運動的新階段和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京學生在街頭講演。講演者“垂淚而道”,
聽眾則“掩面而泣”。第一天,學生被捕者170多人;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
三天,多名學生走上街頭,受到軍警馬隊的沖擊。北洋軍閥政府的倒行逆施,進
一步激怒了全國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風暴。從5月6日起,上海工人舉行聲援學生
的大罷工。緊接著,北京、唐山、漢口、南京、長沙等地工人也相繼舉行罷工,中國
工人階級從此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這時,許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舉行了
罷市。斗爭擴展到20多個省區、100多個城市。五四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
有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
到上海。
五四愛國運動充分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威力,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特
別是工人階級獨立地登上政治舞臺,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斗爭,使得反動派極為恐
懼。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
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的直接目標得以實
現,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
4.五四運動的歷史影響。教材從四個方面論述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第一,運動的性
質。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由學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與辛亥革命相比,其特點在于它的廣泛的社會性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
態度。第二,五四運動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體現了鮮明的民主
和科學精神。第三,五四運動最大的功績在于“啟導了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了革命
力量的團結”,它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體現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第四,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
命的偉大開端。
五、教學建議
1、建議教師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關內容的聯系和區別。對初中學生已熟悉的內容,
如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可采用觀看電影后提問的方式略講,對而對初中未涉及的內
容或分析較少的內容,如五四運動的意義與五四精神,應進行比較詳細分析。
2、在講“‘二十一條’與巴黎和會”一目之前,可先提出問題:“辛亥革命后,中國社
會狀況如何?在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變化?“引導學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