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教案
(請思考:這種現象誰是最大的受害者? )
材料三: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的做法脫離了實際,“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請思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錯”在哪里? )
二、新經濟政策(1921——1927年):
1、原因(目的):
(1)解決國內的____困難和____危機:常年戰爭導致經濟破敗,農民不滿________________頻繁暴動,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從蘇俄國情出發重新探索向________直接過渡的正確途徑。
2、內容:
(1)農業:以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納稅后的糧食由農民_________;
(2)工業:關系到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______所有,由______經營;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企業,允許本國和____________
經營;恢復___________;
(3)流通:由產品交換轉為_____________;
(4)分配:廢除_____________________,實行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材料一:在俄國小農占了人口的絕大多數,我們必須遷就農民,必然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樣農民才會得到鼓勵。
(請思考:列寧準備采取什么措施,這項措施的直接出發點和根本出發點分別是什么? )
材料二:1921年,23歲的美國青年阿曼德•哈默走進了克里姆林宮,他為蘇俄帶來了大批急需的醫療設備。但列寧告訴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車輪再次轉動起來。”
(請思考:列寧此時的態度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何不同?“讓我們的車輪再次轉動起來”是什么意思? )
3、特點:
(1)利用________關系等市場經濟的因素發展經濟;
(2)所有制和分配: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__________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復和利用__________。
4、評價:
①直接結果: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得到_________和_______的支持,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鞏固。
②結論認識:表明俄共(布)放棄了____________的設想和實踐,找到了一條符合俄國國情的過渡到___________途徑,即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