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3)由于諸侯國之間競爭激烈,各國不得不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變革。
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頻繁發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為了打敗對手,必須想方設法增強國力。而要想增強經濟和軍事力量就必須改革內政。各諸侯國進行變法的出發點是實現富國強兵,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變法的結果是逐漸廢除奴隸制,建立封建制度。
4.秦國的強大及統一
1)秦的強大: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封建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政治經濟改革,是秦國能夠發展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的最主要原因。
2)秦的統一:經過100多年的奮斗,它先后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等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數百年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帝國。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各地區、各民族(或部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各國的變法使中央集權趨勢明顯加強,這些因素為完成統一奠定了社會基礎;長期的戰亂使廣大人民飽受苦難,結束戰亂,完成統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實現統一成為大勢所趨。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秦國國力迅速發展,逐步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當是統一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統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權力的高度集中,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權力的高度集中
(1)首先是皇權至上
秦王嬴政自稱“皇帝”,并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于一人之手。皇帝稱號的由來: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先確定個名號。先秦時期最高統治者一般都稱“王”,完成了前無古人的事業、自感功高蓋世的嬴政,認為“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其權勢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議名號。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請上尊號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滿意,決定從“三皇”“五帝”各取一個字,稱為‘皇帝’。”“皇帝”之稱實際上就是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合稱。 “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一統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從此,“皇帝”成為我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
提問: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認為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為黑,故服飾尚黑。
(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家天下”的皇位繼承制是君主權力集中的另一體現。皇帝稱號建立后,嬴政規定自己死后帝位傳給子孫,妄想皇位永遠由他的后裔承襲下去,他自稱“始皇帝”。歷史上稱之為“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寶座傳給子孫后代,源源不絕。
2.中央政府的組成及特點
1)三公九卿及其職權
(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三方互不相屬,互相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