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教案
第14課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教案學法指導
了解外交方針的主要內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以及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的意義。
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舊中國屈辱外交軟弱外交賣國外交的根本不同
知識體系構建學前準備
學生準備:1.課前預習,掌握基本史實;2.按照教師布置的問題,自主搜集相關資料,與本組員共同探究問題,由“課題組長”指揮,準備課堂上交流。
教師準備:1.布置學生課前準備的題目:第一,新中國成立后,首要的問題是如何使中國以獨立自主的姿態步入國際舞臺的?是怎樣扭轉舊中國屈辱外交、軟弱外交、賣國外交局面的?第二,新中國為什么要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第三,我國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2.制作本課多媒體課件,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生動性,并可以將大量知識用最迅捷的方式體現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難點:建國初復雜的國際環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
教學思路
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是對學生進行以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導的素質教育,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可采用“問題式”和“雙主導學”(導學式)教學模式和思路,在教師恰當的主導作用下,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課前預習、課中自學閱讀、質疑答疑、分組討論、檢測練習等形式,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在教材的處理上,應突出建國初制定外交方針的背景原因等重點、難點內容,點撥思路,啟導分析,給學生留下較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借以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和基本能力。
新中國外交的光輝歷程
時光荏苒,風云變幻,新中國外交勝利地渡過了50多個春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作為一名新中國一員,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1840年鴉片戰爭后的1xx年間,舊中國歷屆反動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中華民族飽受了列強的欺凌掠奪。中國共產黨從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為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爭取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徹底結束舊中國的屈辱外交進行了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斗爭。早在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就明確指出,中國人民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1924年初,中國共產黨人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堅決要求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華特權。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以徹底地將中國從帝國主義壓榨之下解放出來為目的。宣布中國民族的完全自主與獨立,不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的政治上、經濟上的一切特權。宣布一切與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無效。否認政府的一切外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張“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范圍內,和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義的國家訂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軍事協定”,“擁護國際和平陣線,反對德意日侵略陣線”。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政府在美國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內戰。中國人民再一次被迫拿起武器,進行偉大的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堅持反對美國侵略和干涉的嚴正立場,對美國在“調處”國共內戰的掩護下扶蔣反共的行徑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另一方面也明確聲明:即將在解放戰爭烈火中誕生的新中國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愿意同它們實行友好合作,愿意恢復和發展國際間的通商事業,以利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