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教案
第二,積極謀求建立新的國際關系。50年代初期,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據此,周恩來總理于1953年底進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在次年訪問印度和緬甸時,
同上述兩國正式倡議將這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此后不久,毛主席又明確提出:“應把五項原則擴展到所有國家的關系中去”。他還說:“中國愿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和平共處”。40多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為促進亞非國家團結與合作,我國積極支持并參加了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這是戰后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辦,而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周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挫敗了美國破壞和分裂會議的圖謀,推動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達成了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為加強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亞非會議以后,我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亞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進一步發展,又有一些亞非國家同我國建交。與此同時,我國為恢復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合法席位開展了堅持不懈的斗爭,揭露了美國把約占世界人口1/4的新中國排斥在國際社會之外的無理行徑,為后來最終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準備了條件。
第三,堅持反對美國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新中國成立后,美國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它不僅企圖在政治上孤立中國,在經濟上扼殺中國,而且企圖從朝鮮、越南和中國臺灣三個方面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中國不得不在三條戰線上同美國展開嚴肅的斗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對朝鮮進行大規模軍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國領土中國臺灣,直接威脅我國安全。中國遂決定應朝方要求派志愿軍入朝參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軍事和外交兩條戰線同美國進行面對面的較量,終于迫使美國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美國在入侵朝鮮的同時,加緊干涉印度支那。美國的行動不僅是支持法國殖民主義鎮壓印度支那人民,而且對中國南方邊陲的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中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抗法國殖民主義和美國的干涉,為恢復印度支那的和平和實現越南北半部的完全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斗爭的勝利表明,新中國已成為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1954年4月,我國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關于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率團與會,并以原則堅定、策略靈活的高超外交藝術,同其他與會國一道,排除了美國的干擾,為上述問題的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國從50年代起就同美國在中國臺灣問題上進行了堅決有力的斗爭。1950年11月,我國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訴美國侵略我國臺灣的罪行。1954年12月,美國同蔣介石集團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并支持蔣軍對大陸和沿海進行軍事騷擾,我堅決反擊,一舉解放了一江山島。美國陷入恐慌,匆忙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出面斡旋,企圖阻止中國采取進一步的行動。我國發表聲明嚴正指出,解放中國臺灣是中國的內政,聯合國和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在我堅決反擊下,國民黨軍隊棄守大陳島,我解放了浙江沿海島嶼。中國政府和人民在堅決反對美國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的同時,積極尋求緩和同美國的緊張關系。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參加亞非會議期間發表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中國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中國政府的和平誠意得到了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贊賞,并對美國形成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表示,不排除同中國進行雙邊談判的可能性,從而為日后中美大使級會談開辟了道路。
經過這一時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國在國際上已經站穩了腳跟。到195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已有25個,為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