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新中國的外交成就教案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結束了長期受侵略、被壓迫、遭凌辱的歷史,從此站起來了。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紀元,中國外交也揭開了新的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分析國際形勢、制定對外政策的指針,并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獨立自主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它十分珍惜自己的獨立和主權,也大力支持被壓迫國家爭取和維護獨立主權的斗爭和為發展民族經濟所作的努力。在尖銳復雜的國際斗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不渝地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友好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和繁榮。
本著上述基本原則,50年來,我國外交在毛澤東、鄧小平、為核心的三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經受了國際風云變幻的嚴峻考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我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不斷鞏固和加強,同各大國和發達國家的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多邊外交日益活躍,祖國統一大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從而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越來越有利的國際環境。
新中國外交的50年是波瀾壯闊的50年。這一光輝歷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
一、新中國成立到50年代末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毛澤東主席早在建國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
“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余勢力之后,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對者“鉆進來”搗亂。
“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這包含兩方面的涵義:第一,“團結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結成國內的統一戰線,并由此發展到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第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奮斗。這就是聯合蘇聯,聯合各人民民主國家,聯合其他各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結成國際統一戰線”。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為實施這一戰略,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步驟:
首先,我國同蘇聯和各社會主義國家建交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赴蘇訪問,并同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取代舊中國同蘇聯簽訂的、有損中國權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有利于加強中蘇兩國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外來侵略,有利于我國放手進行國內的經濟建設。與此同時,我國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也獲得全面發展,從而大大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對維護遠東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是區別于舊中國外交的最主要特征,它貫穿于新中國外交的各個領域。我國在實行“一邊倒”戰略的同時,始終堅持這一方針。毛澤東主席明確指出,要用自己的腦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周恩來總理強調,為了抵抗美國的侵略和威脅,同蘇聯結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黨和國家的獨立性丟掉”。從這一立場出發,即使在中蘇結盟時期,我國也沒有放棄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批評和抵制。1956年,波蘭和匈牙利事件發生后,劉少奇和鄧小平同志受中共中央委派訪問了蘇聯,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強調必須承認社會主義各國和各國共產黨之間的獨立原則和平等原則,并轉達了毛澤東同志關于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應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建議。同年11月,毛澤東主席又公開指出,忽視各國平等的錯誤,“就其性質來說,是資產階級沙文主義的錯誤。這種錯誤,特別是大國沙文主義的錯誤,對于社會主義各國的團結和共同事業,必然會帶來嚴重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