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歷史選修三專題一第二三課導學案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發 d.有力地宣傳了人道主義
11、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并派出大批勞工到歐洲戰場服役。80多年后,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曾這樣評價說,“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這些遠道而來的、在一場殘酷的戰爭中與法國共命運的勇士,他們以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捍衛了法國的領土、理念和自由”。結合上述材料,對中國參戰的諸多評價中,你最贊成的是
a.對德宣戰導致不少中國勞工喪生 b.對德宣戰是段祺瑞政府的錯誤決策
c.對德宣戰客觀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對德宣戰不利于一戰的盡快結束
12、一戰期間,美國對一戰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協約國集團作戰。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美國與協約國經濟聯系密切 ②“無限制的潛艇戰”給美國造成重大損失
③美國愛好和平 ④謀取戰后霸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是發生在法國境內的重要戰役有
a.馬恩河戰役 b.凡爾登戰役 c.索姆河戰役 d.日德蘭海戰
1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從歐洲階段轉變到全球階段是在( )
a、19xx年 b、19xx年 c、1917年 d、1918年
15、一戰爆發后,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反映的實質是( )
a、意大利背信棄義 b、協約國一方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c、列強之間的關系以自身利益為轉移 d、同盟國內部不穩定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歐洲戰爭剛剛開始時,美國仍采取超脫的態度,奧匈帝國皇儲被刺事件在美國幾乎沒有引起太大反應。美國慶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報紙評論說:“真應該好好感謝哥倫布發現了美州”,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xx年8月呼吁美國人民“從思想到行動都應該采取不偏不倚的態度。”
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國參戰時,由華爾街的銀行給予協約國方面的現金貸款已達20億美元,而給德國的貸款只有2700萬美元。
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美國對歐洲戰爭的政策是什么?從材料中找出美國采取這種政策的優越條件是什么?
“中立”政策。“在地理上的超然的位置”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處?這種矛盾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