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羅斯福(1944年)
表明:美國要爭奪世界霸權,稱霸世界的意圖。
材料三
蘇聯“狂熱地堅信,它同美國之間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協。它堅信,如果蘇聯政權要得到鞏固,那么搞亂我國社會的內部和諧,破壞我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損害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權威,這種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1946年)
材料四
戰后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爭奪世界霸權,蘇聯是美國通往世界霸權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礙”,美國正積極擴充軍備,準備針對蘇聯的戰爭。
——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
表明:戰后雙方由于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根本對立,雙方缺乏合作的基礎,雙方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對方給予自身的威脅。
2、美蘇關系的變化
(1)國家利益的沖突(最根本);
國際關系領域流傳著19世紀英國首相巴麥尊的一句話:“在國際關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 沒有永遠的敵人 只有永遠的利益。”
①戰后雙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礎(共同敵人法西斯被打敗);
②美國將蘇聯看作其稱霸全球的主要障礙;
③戰后蘇聯努力確保東西部邊界安全,進而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和擴大在世界上的影響,并存在大國沙文主義;
拓展:
大國沙文主義:不尊重對方的獨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對方的內政,侵犯對方的利益,損害對方的主權。
意識形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藝術、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階級性,也叫觀念形態。
(2)美蘇兩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方面根本對立;
(3)兩國(領導人)之間存在嚴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對方對本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