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4)英國推波助瀾的作用(丘吉爾“鐵幕”演說);
思考題:
你認為應該把意識形態作為處理國家之關系的原則嗎?
不應該。各個國家由于歷史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地理環境等因素不同,都有權力選擇
適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形態不但應該,而且可以和平共處。
應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準則,不干涉別國的內政。(和平共處
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二、“冷戰”的具體表現
陣營
領域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政治 “杜魯門主義”(1947) 歐共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
經濟 “馬歇爾計劃”(1947) “經互會”(1949)
軍事 “北約”(1949) “華約”(1955)
“冷戰”中的“熱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代理人戰爭)
1、杜魯門主義的出臺(1947.3.12)
a、含義:p106
b、實質:干涉別國內政,實現美國的全球霸權;
c、標志:“冷戰”的正式開始,兩極對峙格局初步形成;
2.“馬歇爾計劃”:從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
美國援助西歐的目的很明顯,一是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來增強遏制蘇聯的力量;二是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將西歐納入以美國為首的戰后格局。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首先提出援助歐洲復興經濟的方案,故名“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對于復興西歐、抗衡蘇聯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時也為后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面對美國拋出馬歇爾計劃后,對東歐國家也頗有誘惑力,東歐各國曾希望通過接受馬歇爾計劃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以恢復經濟。但由于馬歇爾計劃是想使整個歐洲擺脫蘇聯的控制和影響,因此遭到蘇聯的拒絕,東歐各國也只好仿效蘇聯。為了對抗馬歇爾計劃,防止東歐國家的離心傾向,在1947年成立了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9年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決定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經互會的成立,對于社會主義國家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促成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標志著戰后初期歐洲在經濟上的分裂。
4.北約和華約建立的背景:柏林危機(1948)與德國分裂(1949-1990)
1948年,西方國家將在德國占領區合并,實行貨幣改革。蘇聯切斷西方占領區同西柏林間的水陸交通,并發行了新貨幣,這就是“柏林危機”。這是“柏林危機”時的空運。
蘇聯的反擊是在蘇占區發行新貨幣蘇占區發行新貨幣,封鎖柏林。
5.北約和華約的成立
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全面對峙)1955
6.朝鮮戰爭及影響;1950-1953
中美關系徹底破裂,美國采取遏制中國的政策,冷戰從歐洲擴大到亞洲。
美蘇冷戰中,美國執行的是重歐輕亞的全球戰略,而此時卻將朝鮮戰爭擴大到中國,并將大量資源和人力虛耗在一個次要的地區與一個次要的敵人上,因此后來美國陸軍上將布萊德利將軍認為:“朝鮮戰爭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