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xx大的重要決議,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政治路線,四項基本原則
思想德育目標
1、中共十二大提出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使學生樹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觀念。
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從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
3、中共“十三大”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中共“十四大”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共xx大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會,通過對以上會議的分析總結,加深學生認識,培養學生在黨的領導下為祖國振興而奮斗的決心。
能力訓練目標
1、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認識當代一些重大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的能力和動態歷史觀。
重點與難點
重點: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
難點:中共“十三大”關于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而開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果。1997年召開的黨的xx大,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把它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那么,這一理論有哪些基本內容?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下面來學習第三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學過程
一、前提條件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使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敢于突破傳統理論的認識,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不斷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2、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的轉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正確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特別是吸取“文革”的教訓基礎上,提出了現階段黨的政治路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根本任務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決定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3、鄧小平同志善于把握時代主題,體察廣大群眾的要求,總結廣大群眾的創造,對這一理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形成過程
1、醞釀階段:1975年鄧小平復出,主持中央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
2、開始產生: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我黨開始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進行全面的撥亂反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改革開始起步,這次會議標志著這一理論開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