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三、基本內容:
1、思想基礎: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根本任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決定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發展動力:改革。改革的基本綱領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精神文明建設。
4、內外條件
(1)內部條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建立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1989年的政治風波,有深刻的社會和歷史背景,與當時的國際背景有關。黨中央平息了這場動亂,鞏固了我國社會主義陣地和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這個事件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性。
(2)外部條件: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堅持對外開放。
5、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6、依靠力量:愛國統一戰線
小結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由此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基本理論成為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三大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xx大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并確定其為黨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