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3、提出理論:1982年,黨的“十二大”
閱讀下列材料: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取得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的基本結論。
回答問題:
1)材料中說“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請舉例說明。
2)這次會議的指導思想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是否一致?
3)這次會議有什么重大意義?
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理論成為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十二大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4、基本形成:
(1)、中共“十三大”:1987年秋,中共十三大在北京召開,十三大在認識國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系統論述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一個中心,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貫徹執行這條基本路線、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中共十三大同時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大體可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戰略部署的實現,從根本上說要依靠經濟體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
(2)、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開,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次大會為我國規劃了本世紀前進的航程,也確立了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這次大會形成了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通過以上探索我們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這一偉大的功績應歸于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任務鄧小平。他不愧為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5、最終形成:中共“xx大”
中共xx大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次大會,大會確定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理論”被命名為鄧削平理論,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大會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與十三大確定的基本路線相比,這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具體化、明確化,說明鄧小平理論的成熟和發展。
在xx大報告中指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的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孫中山領導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提出了三民主義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問題。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日戰爭,四年解放戰爭,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美蔣反動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