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前期的統治教案
重點:國民政府的性質;國民黨的“訓政綱領”
難點:民族工業發展狀況是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大革命的成果和失敗的標志。教師介紹本章所學的內容,由此導入新課。
學生自學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
1.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的政局是一種什么狀況?
2.國民政府如何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3.國民黨的“訓政”的實質是什么?
4.為鞏固獨裁統治,蔣介石采取了哪些措施?
5.為鞏固統治,國民政府實施了哪些經濟政策和措施,如何評價這些經濟政策和措施?
6.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經濟特點是什么?
7.國民政府發起的“改訂新約運動”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實際效果如何?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一、國民政府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學生回答自學題1、2。思考、討論為什么會出現“寧漢合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政治因素是共同反共;蔣介石以退為進的下野為合流創造條件;汪精衛的辭職最終促成了合流;此外,當時國民黨內部的一些情況以及英美帝國主義為維護其在華利益而對合流的態度,也對寧漢合流產生了影響。
引導學生從階級性、統治方式等方面來分析國民黨新軍閥和北洋軍閥的區別,從目的等方面分析北伐戰爭與國民政府的“二次北伐”之間的區別。
討論“濟南慘案”的反映了什么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濟南慘案”的發生實際上是英美與日本之間對中國的爭奪。
二、國民黨頒布“訓政綱領”
由學生回答自學題3、4。
三、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
使學生認識到,新軍閥的混戰給人民生活以及社會經濟帶來的災害即可。
四、國民政府前期的經濟
由學生回答自學題5、6。在評價國民政府實施的經濟政策和措施時,教師應強調,這些經濟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穩定財政,增加收入,鞏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同時,這些經濟政策和措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客觀上對經濟穩定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也形成了。
讓學生分析這一時期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以及不利因素。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我國的民族工業會經歷一個由顯著發展到日漸萎縮的過程。
五、“改訂新約運動”
學生回答自學題7即可。
小結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國民政府的性質,使學生對本課內容形成整體把握。
板書設計
國民政府前期的統治
一、國民政府在全國統治的建立
1.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2.“寧漢合流”
3.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
4.東北易幟
二、國民黨頒布“訓政綱領”
1.“訓政”及其實質
2.鞏固獨裁統治強化國家機器
三、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
四、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經濟
1.鞏固統治的經濟政策和措施
2.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經濟特點
3.“改訂新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