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秦漢時期的文化(精選2篇)

秦漢時期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3-09-02

秦漢時期的文化(精選2篇)

秦漢時期的文化 篇1

  歷史:2.7《秦漢時期的文化》教案(2)(舊人教版高三)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太初歷;張衡的科技成就;關于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九章算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華佗;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西漢前期的紙;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的傳播及其影響。兩漢時期哲學與宗教發展的基本特點;董仲舒及其思想與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傳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經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動。司馬遷與《史記》;《漢書》。賦與漢賦的代表作;樂府詩。秦漢陶塑藝術及其精品;秦漢鑄銅藝術及其代表作;秦漢繪畫藝術。

  二、能力培養目標

  1.秦漢大一統,社會比較穩定,封建經濟發展,促成了文化發達昌明。國內各民族之間聯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躍,又為秦漢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對歷史發展進行立體觀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2.儒學的改造,佛教的傳入,道教的形成,情況較為復雜,其影響又是多方面的。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較為復雜的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對于復雜問題的分析,較能反映不同學生的各自的思維特質,教師宜盡力保護他們的思維積極性,為學生創造個性發展的空間。同時,要積極引導,循循善誘,使他們的個性發展逐漸納入科學的軌道。

  3.秦漢時期,文學藝術的創作思想活躍,許多作品氣度不凡,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引導學生欣賞這些文學藝術的精品,潛移默化,提高他們的文藝鑒賞水平。

  三、思想教育目標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中國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時代,秦漢時期又迅速進入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發展高峰。這是秦漢文化氣勢宏大、輝煌燦爛的前提和重要條件。

  2.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秦漢時期,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和思想、史學、文學、藝術諸方面,都創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向世界展現了特有的東方文化的魅力,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教學要點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

  1.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3.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4.奮發向上,氣勢恢宏

  二、科學技術

  1.天文歷法

  2.數學

  3.醫學

  4.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三、哲學與宗教

  1.兩漢思想領域的基本狀況

  2.董仲舒的儒學

  3.王充及其《論衡》

  4.佛教的傳入

  5道教的形成

  四、史學的巨大成就

  1.司馬遷與《史記》

  2.《漢書》

  五、文學的新成就

  1.賦的興起與漢賦代表作

  2.漢代詩歌

  六、雕塑與繪畫

  1.陶塑藝術

  2.繪畫藝術

  3.音樂歌舞(指導閱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秦漢文化的特點;秦漢時期科學技術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學;司馬遷與《史記》;漢賦與樂府詩;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

  教學難點:秦漢時期的哲學和宗教。

  課時和教具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關于本節的導入新課,教師宜加強直觀教學,從形象入手,來引入本節的教學。如果條件許可,采取電教輔助手段,可剪輯制作錄像帶,其內容包括:長城(應為漢長城的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馬王堆漢墓帛畫、洛陽白馬寺。一般情況下,也可以用大幅教學掛圖。

  本節的教學課時數為2課時。建議教師:前一課時,講授秦漢文化的特點、科學技術、哲學與宗教;后一課時,講授史學、文學、雕塑與繪畫等方面的有關內容,以及對秦漢文化進行小結。如能在后一課時里,留出1/4課時,用以總結本章基本線索、時代特征,教學效果會更好。

  二、關于“秦漢文化的特點”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先秦時期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為秦漢時期的文化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穩固的上升階梯。秦漢時期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況,又使先秦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有些成就得到發展,有的學科領域得到拓寬,有些經過改造、發揮,更加完善、系統,更加理論化。秦漢文化與先秦文化,一脈相承,又有創新。海內六合大一統,封建經濟大發展,秦漢封建國家影響深入邊遠地區,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進展,以及自古以來我們民族對文化的崇尚,這些既是秦漢文化大發展的重要原因,又鑄就了秦漢文化的特有風采。

  講述秦漢文化特點一目時,教師要圍繞教材所列的四個特點,突出重點地展開。其一,統一與多樣化的有機結合。秦朝、漢朝是統一的、多民族的、疆域遼闊的國家。穩定的大一統的國家,穩定的大一統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趨同與統一,同時,多民族的、疆域遼闊的國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區(包括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同一民族)的人們具有各自的個性特征。統一,使中華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統一前提下的多樣,又使中華文明更加絢麗多彩,并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對于這個特點,無需多作展開,但應聯系前節的有關內容,引導學生回憶。其三,水平居于世界先進行列。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許多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數學方面也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非凡智慧;中醫、中藥的發展形成了中國醫藥學獨特的辯證理論體系;秦漢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這就使秦漢文化不僅在當時譽滿宇內,而且澤被后代。其四,秦漢文化氣度不凡,氣勢恢宏,而且充滿自信,具有奮發向上的精神。秦漢時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這一特色,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給它提供了大制作、大手筆的可能性,同時這也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關。至今,人們站在長城、站在秦陵兵馬俑陣前,閱讀《史記》、吟誦“大風歌”,無不為之折服,而由衷地嘆其偉大、宏大與博大。

  本目內容既是秦漢文化一節的開篇序曲,又是本節的總綱。在以下各目的教學中,宜時時注意呼應,以此為綱,逐次展開。

  三、關于“科學技術”

  秦漢時期,科學技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領先地位。一貫為中國古代人們所重視的天文歷法、算學、醫藥學,又有了新突破。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更具開創性,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

  關于天文歷法的成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制訂并頒行“太初歷”。漢初沿用秦歷,即“顓頊(zhuān xū)歷”。但秦朝頒行的“顓頊歷”行用百年,誤差越來越明顯。漢武帝命天文歷算專家制訂的更科學的新歷法,太初元年(前104)編定。這部新歷法就是“太初歷”。它以正月為歲首,而且努力協調太陽紀年、太陰紀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較完整,在當時也更科學的歷法。歷法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指導作用。第二,張衡的科學成就。他對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張衡《靈憲》)他還制作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早于歐洲一千七百多年。張衡“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第三,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太陽黑子的準確記載。

  關于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教材內容主要介紹了《九章算術》。這是西漢最重要的一部數學專著,其成書時間不晚于東漢前期。全書共分九章,以算法應用編次,清楚地匯編了246個算術命題及其解法,形成了我國古代算學的完整體系。

  關于中醫、中藥學的發展,講授宜突出中醫藥理論體系形成這個核心,以華佗、張仲景的成就為重點,展開教材的主要內容。其一,簡介漢朝成書的、反映中醫藥學早期成就的兩部著作。《黃帝內經》,看來是中國古代長期以來由多人反復修訂補充而到漢朝才編定,以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貫串全書理論體系,形成了中醫的基礎理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全書錄有三千多種藥物,并均有詳細說明。其二,東漢末年杰出的醫生華佗,以外科手術著稱于世。華佗發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術的首創。中藥麻醉劑不僅可靠、安全,還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優點。其三,東漢“醫圣”張仲景。他的名著《傷寒雜病論》,主要是診斷中的辨癥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種治法與方藥。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有關病癥的論述,為中醫臨床的辨癥施治奠定了基礎。

  關于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應讓學生掌握下列內容:第一,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當時的紙張殘片實物已多有出土。第二,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原料更易尋,造價也低廉些,這使造紙術與紙的使用有了推廣的可能。第三,造紙術的外傳。對照地圖,說明外傳的情況。對于文化發展與傳播以及思想交流,紙的應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四、關于“哲學與宗教”

  儒學、佛教、道教,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教材首先歸納指出了兩漢時期思想領域的基本狀況: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確定儒學的統治地位;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斗爭激烈,王充在唯心主義泛濫之時獨樹一幟;佛教傳入,道教始創,中國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然后課文分門別類敘說評議了各方面的具體史實。

  在本目的學習中,學生應掌握董仲舒的主要主張、思想核心和他的著作。儒家的獨尊,由董仲舒首倡其議。他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它宗教化。董仲舒為了適應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陰陽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學說,重新解釋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學化的思想體系,使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系統化、理論化。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天授”。“天人感應”: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意君臨天下,同時也必須順從天意,“與天同者,大治”,天降瑞祥;“與天異者,大亂”,天降災禍。“君權天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從這個基點出發,他提出了封建倫理綱常。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學化,使儒學逐漸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不僅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柱,而且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接著,課文講述了王充及其《論衡》的唯物思想。東漢前期,張衡等人都反對讖緯之學,王充及其《論衡》高舉唯物主義旗幟,在理論上大加闡發,反對唯心主義。他認為:萬物皆由物質性的“元氣”構成,天也是“含氣之自然”,因此“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徹底否定了天人感應。他認為:精神依存于肉體,“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讖緯迷信都是人們編造的謊言,是“后人詐記以明效驗”的鬼話。

  關于佛教的傳入,課文只要求學生了解:西漢末,佛教經中亞傳入;漢明帝派專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陽白馬寺,佛教在中國傳布開來。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不久,人們對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時的傳入,為后來的廣布提供了基礎。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讓學生了解:道教的形成,道教的經典,道教的早期活動。道教是以黃老學說與神仙方術結合為基礎,又雜入了陰陽五行學說等,逐漸形成的宗教。《太平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其內容非常龐雜,大部分內容為布道教化和倫理道德,也有些內容提出了反對富豪聚斂財產,主張自食其力,救窮周急等觀點,這些觀點對平民極有吸引力。東漢末年,道教分為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派別。

  宗教信仰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宗教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宗教天國是“裝飾在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他們利用宗教軟化人民的反抗意志。宗教又是深受苦難的百姓的精神寄托,“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樣,宗教才能在百姓中廣泛傳布,擁有眾多信徒。張角的太平道也才能成為組織農民起義的工具。宗教對文化的發展、交流也有很大的影響。

  五、關于“史學的巨大成就”

  中華民族特別重視歷史的編撰。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字數逾千萬,其他史書更是浩如煙海。這是世界古代與中世紀其他文明地區都無可比擬的。《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教師講授本目時,主要突出介紹《史記》,也簡略介紹《漢書》。

  《史記》是司馬遷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史記》的內容:本書記述了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內容極為廣泛,多方位反映了歷史全貌。《史記》的體例:司馬遷首創紀傳體,本書以人物傳記為主,又吸收了編年、記事等體裁的長處,以本紀、世家、列傳為主,又有表、書相配伍。此后,紀傳體成為中國古代正史編撰的規范。《史記》的史學價值:本書全面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取材廣泛,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深刻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古人“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史記》的文學價值:本書文辭優美,生動活潑,人物栩栩如生,事情躍然紙面。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說:“遷雄于文”,《史記》“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

  班固的《漢書》,首開紀傳體斷代史之例,它記述了西漢一代的歷史,但《食貨志》的范圍較廣。班固繼承了《史記》的成就,但也有許多創新。

  六、關于“文學的新成果”

  本目課文首先提要鉤玄指出兩漢文學的特點:漢賦、樂府詩最引人注目,是兩漢文學突出的成就。

  對于漢賦的成就,應使學生了解賦這種文學形式,掌握賦的興起,賦的文學特點,以及漢賦的代表作品。賦是兩漢時期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體物寫志”。它直接源于騷體詩,但與先秦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關系。賦講究文采、韻節,兼具散文、詩歌的性質,后來逐漸向駢文、散文兩個方向發展。賦用辭華麗,語匯豐富,但是詞句非常艱深,辭藻堆砌,是我國古代典型的士文化、宮廷文化。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是漢武帝時期賦的代表作。作品借“子虛”“烏有”“亡是公”三人為辭,用對話的形式,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作品情節跌宕,鋪陳起伏,視野廣闊,氣魄宏大。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班固《兩都賦》也很著名。漢賦在創作技法上對后世很有影響。

  對于漢代的詩歌,應使學生掌握其代表“樂府”,明白樂府詩的特點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樂府詩是兩漢文學的重要成就,“自孝武(漢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樂府詩語言樸素,清新自然,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具有現實主義的精神,是民間文學的代表。

  七、關于“雕塑與繪畫”

  秦漢時期,雕塑與繪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在雕塑藝術方面,以秦始皇陵兵馬俑最為突出,在繪畫方面,帛畫、畫像石、畫像磚等也有許多珍品。許多藝術作品都表現了秦漢時期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的狀況,表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美學修養。

  教師講授秦漢雕塑藝術成就時,要讓學生明白下列內容:當時,陶塑藝術達到了創作的高峰,許多絕世精品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兵馬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最杰出的代表。陶俑形象逼真,結成方陣,氣勢磅礴,參觀者立于陣側,有如身臨戰場,更能領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意。秦陵兵馬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珍貴資料。它生動地再現了我國古代大兵團作戰的場面和許多細節。奴婢伎樂俑:也多有出土,以成都說唱俑、洛陽雜技俑為典型。這些陶俑制作精美,出神入化,說唱俑塑造了一個說唱藝人的形象,表情豐富,神采飛揚,手舞足蹈,準確反映了說唱藝術家進入角色時的生動神態。秦漢磚瓦、瓦當:也是有文物價值的藝術品。

  教師講授秦漢繪畫藝術時,以馬王堆帛畫為重點,簡介當時繪畫藝術的發展情況。首先簡要點明反映秦漢繪畫水平的遺存文物的種類,有墓室壁畫、帛畫、木刻畫、裝飾畫等。其次,介紹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這幅“t”型帛畫分別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情況,布局和諧,色彩鮮艷,繪制精細。最后,介紹東漢畫像磚、畫像石。這種畫像磚、畫像石都是祠堂、墳墓的石、磚材料上的裝飾,在磚石畫像上,施以陰線(凹入線)或陽線(凸出)雕刻。其中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最為著名,畫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各種場景,還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此外,四川、河南畫像磚的內容也很豐富。

  秦漢的音樂歌舞,屬于指導閱讀的課文。教師可對課文基本內容作簡要歸納,指出西漢配樂歌很流行,楚歌、楚舞風行,劉邦唱《大風歌》,以及張騫通西域后,西域音樂、樂器傳入內地。簡介后,可讓學生自由議論,學生發言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只談某一個方面。教師宜作適當指導,讓學生充分表現其個性特征,發展歷史想像力。

  八、本節內容精彩豐富,建議教師把握各目不同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內容。

  關于哲學與宗教的內容,建議教師在講授時側重分析,力求全面,務必準確;切忌簡單地劃分陣線,那樣看來似乎陣線分明,授課條理清楚,但是實際上容易導致學生在思維上的簡單化,長期積淀,造成機械地看待歷史,對歷史現象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的不良思維習慣。

  關于文學、藝術的內容,建議教師在授課時側重于鑒賞、品評,特別是藝術部分的講授,要盡可能地使用直觀教具,如秦始皇陵兵馬俑,能采用電教輔助手段,則更能反映那無比宏大的氣勢。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制作并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或利用一些博物館的網頁,豐富教學藝術。

秦漢時期的文化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本課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國古代史》全一冊的第二章第七節“秦漢時期的文化”。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的統一發展時期,在政治、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文化發展異常繁榮,在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現在仍有很多文化現象與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有關,其重要地位可見一斑。文化問題也是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好的歷史材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

  a.掌握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具體表現,包括時間、人物、成就等歷史事實

  b.掌握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原因、影響等歷史結論

  c.學習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問題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

  a.通過列表總結文化發展,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b.通過歸納、分析、比較相關歷史史實,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c.通過秦漢文化的特點、發展原因、影響等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史論結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

  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方法的使用過程,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并掌握學習方法。

  a.通過分層次認識問題的教學步驟的設計和學生的參與,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和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過程。

  b.通過列表、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文字材料、圖片、討論分析問題、形成文字或口頭表達,使學生掌握分類、歸納、比較、分析等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秦漢科技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過自主歸納、展示成果等環節的設置,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和勇于展現的積極態度。

  c.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重大貢獻和討論環節培養學生為集體、社會貢獻力量的價值觀和團隊精神。

  3、重點、難點

  重點:秦漢文化發展的成就、特點、原因、影響。

  難點:哲學與宗教

  二、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指導自學法、講授法、討論法。通過指導自學,使學生以課本內容為依托,依靠一定的邏輯關系歸納、分析問題。通過對學生進行歸納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提高其自主學習和閱讀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講授法是傳統而有效的方法,我將采用問題中心式講解法,通過設置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內容,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回答問題中學生可以提高表達能力。我將采用“群體互補”式討論,學生分組討論秦漢文化特點、發展原因、影響,實現智力互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依靠文字材料、相關圖片等媒體,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生駕馭材料的能力,使其感受依據材料得出結論的歷史學習方法。

  三、學習方法分析

  本節課力求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是通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生的自主活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受和學會歷史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給他們發揮和展現才能的機會,培養獨立思考、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列舉學生熟知的一些文化內容。師:大家看過《西游記》、《天龍八部》、《無間道》嗎,其中都包涵了佛教思想,有誰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呢?學生回答: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的大發展時期,不僅有佛教傳入,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成果。師:那么秦漢時期都有哪些文化成果,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有什么特點,獲得巨大發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對古今中外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2、分層次學習本節內容

  步驟一:列表歸納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過程:

  ①由全班同學集體構思、討論形成表格結構

  ②每位同學結合教材填寫

  學生設計出來的表可能不同,可以進行比較,讓他們選出最合理的。

  目標體現:

  ①通過表格的設計,培養學生多維度思維問題的能力,既要考慮到文化的分類,又要考慮到時間的劃分(舉設計會考登記表時的例子),類似于數學中的坐標軸。

  ②通過設計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填寫表格,對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表現形成最初步的了解。

  步驟二:講解秦漢時期文化發展成就

  過程及目標的體現:

  ①先進科學技術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a.提出問題:先秦時期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呢?

  學生可以較容易地說出答案。

  目標:通過與先秦文化聯系,培養“聯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b.展示與某些科技成果相關的史書記載的原文,適當補充對某些科技成果的解釋。

  學生可能不容易看懂,適當做出解釋。

  目標:培養學生閱讀資料的能力。

  c.提出問題:這一時期的文化與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呢?

  學生會從多個方面回答問題,對合理答案充分肯定,并突出科技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目標:突出科技的先進性及中華文化對全人類進步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情感價值的目標培養,在回答問題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依據材料把握重點的能力。

  d.提出問題:這一時期取得先進科技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可以較容易地從經濟發展角度回答,但不夠系統,指導其從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等各角度認識。

  目標:使學生體會逐層深入分析問題的過程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

  ②在哲學與宗教的講解中要實現的目標:

  關于這一問題的總體思路:這一部分是本節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要通過對基本概念的解釋和可操作性問題的設置,一步一步將較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將表面現象和內在本質練習起來。

  a.結合教材解釋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內容,包括“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含義。

  目標:使學生更深刻認識董仲舒將儒學的神化與政治化。

  b.提出問題:董仲舒思想與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較有什么特點?吸收了什么新的思想?

  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對上述兩個名詞的解釋,會提出相關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目標:通過對董仲舒思想的內容的講解、董仲舒思想與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較使學生對董仲舒的思想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

  c.提出問題:董仲舒思想為什么被漢武帝接受,并且成為此后兩千多年封建統治思想?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會從政治方面去考慮。

  目標:通過董仲舒思想在當時治國方面現實價值的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認識文化服務與政治、階級的聯系,從而最終突破難點。

  d.先秦和秦漢時都出現了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們的觀點有何異同?

  學生回答可能會隨意、缺乏條理,應指導他們從形成背景、內容、作用方面去考慮。

  目標:提高學生聯系問題的意識,比較問題的能力。

  e.請同學們談一談對道教、佛教的了解和認識。

  學生可能會從寺廟、服裝、電影、電視等方面抒發自己的意見。

  目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f.提出問題:他們產生、發展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有關系嗎?

  學生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將之與統治需要、階級斗爭相聯系。

  目標:通過佛教、道教的形成及發展過程的講解,使學生從上層建筑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經濟、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宗教。

  ③史學巨大成就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a.解釋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通史、斷代史

  目標:對史書體例有一個基本了解。

  b.司馬遷的《史記》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學生可以結合教材相關段落歸納出來。

  目標: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根據問題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提煉總結的能力。

  ④文學的新成果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展示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及班固《兩都賦》、樂府詩《陌上桑》的節選,或由學生背誦一些段落。

  目標:體會其特點的差異。

  ⑤雕塑與繪畫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展示相關圖片。

  目標:中國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文字上,增加圖片可極大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感性認識,開闊眼界,提高興趣。

  步驟三:分組討論秦漢文化發展的特點、原因、影響

  過程:

  ①集體討論總結的方法并做出指導

  a.特點的總結要做到史論結合。

  b.原因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幾個方面考慮。

  c.影響需要從歷史與現在、中國與世界的時間和空間多維度去考慮。

  ②分組討論并展示結果

  a.寫成文字,通過實物投影展示。

  b.匯總形成合理的答案。

  可能出現的情況及處理:學生會有很多想法,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創造和發揮,肯定其合理部分。

  目標體現:

  ①通過對分析問題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的方式培養合作精神。

  ③通過文字的展示,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3、歸納總結,鞏固練習

  由學生回顧本節知識體系,對本節內容進行反思,形成完整系統。通過選擇、材料、問答題進行反饋,并在練習中提高學生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和準確、精煉、有條理地表達思想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一、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

  二、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的特點

  1、統一與多樣

  2、中外交流

  3、世界領先

  4、氣勢恢宏

  三、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的原因

  1、經濟條件

  2、政治條件

  3、文化條件

  4、民族關系

  5、對外關系

  四、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的影響

  1、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2、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此設計力圖體現板書的概括性、指導性]

秦漢時期的文化(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的基礎知識。2、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民主與科學的主要含義;3、理解: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播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

  •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精選2篇)

    第19課 經濟體制改革【課程標準】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2.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單元測試(通用2篇)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單元測試一、單項選擇題1、科學共產主義誕生的最根本因素是()a、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b、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一步發展c、人類19世紀創造出優秀的思想成果d、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

  • 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和中法戰爭(精選3篇)

    (閱讀課文,僅提供自學提綱)一、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1.背景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爭奪殖民地,中國成為它們爭奪的主要目標2.表現新疆:浩罕國阿古柏入侵沙俄占伊犁并支持阿古柏 英國支持阿古柏西...

  • 第18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精選2篇)

    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課程標準】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課標解讀】應該把握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背景、內容及特點、作用。...

  •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案(通用2篇)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課標要求】: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和政策。2、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3、感受新中國為建立平等、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貢獻,增強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精選2篇)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導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基督教的神創說: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施萊登、施旺提出和確立細胞和細胞學說,拉馬克的進化論觀點;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案(精選2篇)

    第19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課程標準》: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史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了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并立局面的出現,十...

  •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通用2篇)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一、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比較法國共和制和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提高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分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在西方政治發...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播放 | 台湾成人娱乐网 | 深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 在线观看国产午夜福利片 | 日本道在线 |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好男人蜜桃av久久久久久蜜桃 | 欧美成人aaaaa片 | 中文字幕无线乱码人妻 | 色婷婷99 | 女人喷液全过程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 免费黄网站观看 | 一级特黄爽大片刺激在线 |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十八禁 | 九一视频在线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视频 | 欧美一级高潮片免费的 | 久久精品国产最新地址 | 欧美视频亚洲视频 | 噜噜久久噜噜久久鬼88 | 色欧美视频| 手机av免费在线 | 亚洲黄页网 | 久久免费网| 中文字幕999|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白皮肤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不卡 | 日产精品卡二卡三卡四卡区满十八 | 777欧美精品 | 色综合二区 | 97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曰本A级毛片无卡免费视频 江湖艳事之巨臀榨精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 日本a片大尺度高潮无码 | 日本熟妇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国语刺激对白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