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教學設計
其它探究設計
① 線粒體在人體的各種組織細胞中的數目一樣嗎?為什么?
②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有嗎?
③ “異想天開”活躍課堂氣氛
假設有一天能使奶牛體內有了葉綠體,那不是奶牛天天曬太陽就能產奶了嗎?
--思路
《細胞器----系統分工合作》這部分內容屬微觀水平,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初中雖然已經觀察過葉綠體、線粒體和液泡的形態,但無法用已有知識解決在高中深入學習細胞器時遇到的認識其亞顯微結構并將它與功能相聯系,以及在各細胞器之間建立關聯的難點問題,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由于各種細胞器在初中階段沒有觀察過,學生了解不多,因此通過識圖、實驗觀察及多媒體手段,來增加直觀認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對各種細胞器形態和結構的認識。
下面是本節第1課時“細胞器之間的分工”“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思路。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景,通過類比認識細胞內的各個‘車間’及分工,在加上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效果,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對多種多樣細胞的觀察的基礎上,學生能夠開展“問題探討”中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細胞內有那些‘車間’?它們之間是如何分工的?先利用教材的插圖指導學生認識細胞內主要細胞器。分組討論說出各種細胞器的主要功能-------通過學生看書、討論、總結,使學生對各種細胞器有一個初步認識。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實驗”,讓學生親自觀察,解決疑惑,學生對微小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對學生來說很有誘惑力,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的興趣和激情。由于線粒體很小觀察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師可以利用演示鏡引導學生觀察。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根據已認識線粒體,葉綠體的形態、結構特點以及在細胞中的分布,推測它們可能在細胞中完成的功能。)
以線粒體為例討論其功能
(首先各組報告觀察線粒體形態、結構及分布的結果)
教師總結并提出問題:
1 這樣的形態、結構有什么作用?
2 動、植物細胞中都有線粒體,說明這個細胞器可能在動、植物細胞中有共同的功能,這種功能是什么?
經過這樣深入探究,不但得出了線粒體的功能是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還培養了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推理、邏輯、分析綜合知識的能力。
播放電子顯微鏡下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幻燈片。
引導學生觀察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結構,討論它們的功能是怎樣的?
(各小組報告觀察內質網形態、結構分布結果)
對于內質網形態、結構特點的認識,引導學生從他們熟悉的人體結構出發來聯想。例:小腸有很多環形皺壁,其內表面有很多突起,稱之為小腸絨毛,在絨毛上還有很多微絨毛,若把小腸壁展開可達200平方米。結合實例提出問題,內質網與它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是什么?對它所執行的功能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