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和生物群落
4.根據不同物種的種群,具有不同的性別比例,種群可分為三種類型:雄多于雌;雌雄相當;雌多于雄。在教學中必須強調:“種群的性別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個體數目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否則雄多于雌的性別比例類型就無法理解。蜜蜂是社會性昆蟲,工蜂和蜂王為雌性,在數量上遠遠超過雄蜂,但由于工蜂無生殖能力,所以蜜蜂種群仍然是雄多于雌。在教學中要列出一系列的具體種群,讓學生分析雌雄比例情況,然后再歸納出種群性別比例的三種情況。最后應強調多數生物種群雌雄之比接近1∶1。但是出生的時候往往雄多于雌,到了老年期組雌又多于雄,如麋鹿。人類也是如此,男嬰一般多于女嬰。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到了老年期組時女性會多于男性。
5.直接影響種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在教學中要結合我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這一基本國策的制定是有其生態學科學理論根據的。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不可能通過增大遷出率降低人口數量,遷入率和遷出率的變化對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沒有多大的影響。通過增大死亡率降低人口數量更是違法的。因此,控制和降低我國人口數量的唯一途徑就是降低出生率,推行計劃生育政策。
三、種群數量的變化的教學。種群數量的變化主要是指種群數量的增長,種群數量增的“j”型和“s”型曲線代表了種群在不同條件下的增長規律。在教學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1.交代清楚種群在不同條件下增長規律不同。“j”型曲線代表的是在理想條件下的種群增長,“s”型曲線代表的是在有限環境中的種群增長。而這種有限的環境的特征是:種群的最大容納量為一個k值。
2.不論是那種增長曲線,都是用數學關系式來表示種群的增長規律,數學建模的方法和思想史研究種群增長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因此,教是可以提供一個自然種群數量增長的數據(如中國獲世界的人口增長數量),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繪制曲線,從中總結出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3.在學習和理解“s”型曲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在環境有限的情況下,種群的增長曲線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從最大的容納量入手,先確定了種群增長的最大值,在分析種群增長速度的變化,推導出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4.要引導學生注意,不論哪種增長曲線,都是理想狀態下的數學模型,與實際的種群數量變化會有一些差別,再提供教材中實際種群增長曲線的例子給學生,讓學生理解模型與實際種群之間的關系。
5.在理解種群增長曲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
四、關于生物群落的概念教學。在教學中要剖析一個或兩個具體的生物群落,明確群落內各種生物之間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教師提出某群落中有哪些生物,再讓學生討論分析這些生物間的關系,最后再概括出群落的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群落的概念,可設問: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人是否是一個群落?長期積水的樹洞中的生物是否是一個群落?教師最后應強調種群和群落的關系;群落有大有小;群落內的各種生物中,會有少數種類對群落的存在和發展有重大影響;群落是一個動態體系,可以發生演替,如荒廢農田群落的演替。強調以上幾個問題,既聯系了種群的知識,又為以后學習生態系統內容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