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結構的認識」學習案例
江蘇淮安 吳秋瑛 223200
題記:教師的全部責任是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欲望和動手探究的沖動。
課題:常見結構的認識 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了解結構的含義,認識事物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事物的結構決定著事物的存在;
2、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的概念,把握技術學科對力的認識與物理學科的區別,弄清內力與應力;
3、通過對椅面及簡易橋梁的案例分析,知道事物的結構與其承受力的關系,能根據事物的結構分析其受力問題。
4、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事例認識結構,認識有關事物結構的研究對科技創新的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
二、教學重點:了解結構概念,認識事物結構的多樣性。
三、教學難點:理解應力與內力的概念,學會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受力。
四、教學器材:人體骨胳標本或其它生物標本、有關事物結構的電子圖片、蒼耳子、尼龍搭扣、自行車、橡皮泥、座椅、簡易橋梁演示器、多媒體設備。
五、學習方法:閱讀理解、案例分析、交流討論、多媒體展示、師生互動。
六、教學過程:【板書】課題:常見結構的認識。
【板書】1、無處不在的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其結構,人的身體有結構嗎?組織討論。展示人體骨胳標本或其它生物標本。
人身體的結構:頭、頸、軀干、四支。
【板書】結構是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結構,事物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事物的結構決定著事物存在的性質。
組織學生觀看蜂窩、蜘蛛網、大樹、動物的身體與器官等結構圖。
學生舉例說出身邊常見事物的結構:課桌、圓珠筆、課本、水杯、粉筆盒、書包等
【板書】2、形形式式的結構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創造的靈感。
學生閱讀《蒼耳子與尼龍搭扣》《鳥與飛機》《鷹眼與導彈跟蹤系統》。觀察蒼耳子與尼龍搭扣,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
【板書】事物的結構是人類思維的源泉。人們將由事物的結構研究獲得的成果,應用到技術領域進行發明和創造,提高自身的生活水準。
組織討論:列舉生產和生活中因受到自然界事物結構的啟發而誕生的產品:鋸子、雷達、橋梁、布娃娃、鋤頭、羊毛衣,潛水艇等。
【板書】4、事物的結構影響著事物的性能和功能,合理的結構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卓越的結構是設計者和制造者長期的追求。
學生自學《魁北克大橋的坍塌》。討論交流有關事物結構重要性的問題。
【板書】責任重于泰山。
【板書】社會領域的結構現象:班級、學校的組織結構,社區、公司的管理結構,國家的結構、文章段落的結構等等。
列舉生活中印象較深的有關結構的事例。
自然界:天體結構、地球的結構、植物的結構、動物的結構 …
技術領域:汽車的結構、微機的結構、電腦主板的結構、數字控床的結構 …
社會領域:教育管理系統的結構、通用技術的學科結構、課堂教學結構 …
【板書】5、結構與力。
自學《結構與力》的論述。觀察自行車的結構,討論自行車抵抗自身的重力和來自外界的各種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