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穩定性
一、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能通過技術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的因素,并寫出實驗報告。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屬于《技術與設計2 》的第一個主題,該單元總的設計思路是:認識結構——探析結構——設計結構——欣賞結構,“結構”和“設計”共同構成本單元兩個核心概念。而結構的穩定性又是結構的重要性質之一,結構體現了空間的概念。因此,本節內容在《結構與設計》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通過馬上行動、案例分析、探究、小試驗及閱讀等手段引導學生理解結構的穩定性、探究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結構的基本概念有更深的認識,而且也為以后結構的強度、結構的設計等奠定了良好基礎。
2、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第一節“常見結構的認識”的學習,對結構的概念,結構的受力、及結構的一般分類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哪些主要因素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會產生興趣,也有了一定探究的欲望。因此采用激趣法,合理引導,通過具體的小試驗、多媒體手段等方法,使學生基本能夠達到本節內容的學習目標。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理解結構穩定性的概念
(2) 技能目標: 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
(3)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討論等方法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主動參與意識,體驗學習樂趣。滲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分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2、難點 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案例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桌子、人字梯和四桿框架等配套教具
六、教學方法
一開始采用激趣法,通過視頻圖片資料介紹今年夏天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遭受臺風襲擊很多結構受到破壞,引起學生對影響結構穩定性因素的興趣。接下來結合生活事例,借助于學生動手試驗,引導學生探究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七、課時安排 1 課時
八、教學構思與流程
以課程的標準相關內容為依據,以教學用具為載體,重點突出教材的“以人為本的”的技術設計理念,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我的教學構思如下:
1、 用xx年我國的臺風過后的圖片引發學生的思考,導入結構穩定的課題。
2、 借助人字梯、桌子和四桿框架等配套教具,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組裝、進行實驗以及認真完成實驗報告來總結出影響結構的穩定性的幾個因素。
3、 進行課堂總結。
4、 作業。
5、 教學反思。
九、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經常會幾個人一起坐在長凳子上,當其他人站起來離開凳子時,坐在最邊上的人一不小心就會摔倒。這里到底蘊涵著什么樣的技術知識呢?這是一個穩定性的問題。同樣,我們所研究的結構也具有穩定性問題。通過這節可的學習我們就會有所感悟了。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結構是指事物的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從力學角度來說,結構又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xx年我國發生了幾起臺風,臺風過后的一些錄象、圖片給了我們很大的震撼。如果我們的建筑物更加穩定、更加堅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臺風等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那么結構的穩定性指的是什么?又受那些因素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