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精選12篇)
超重和失重 篇1
一、知識目標:
1:了解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的實質
教學難點 :
在中有關對支持物的壓力和對懸掛物拉力的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發生成功以來,人們經常談到,那么:什么是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組1:
a: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b:物體做加速或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2)實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題1:
升降機以0.5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機里的人的質量是50kg,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機里的測力計上,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大?
b:分析題意:
1)人和升降機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為了能夠用牛頓第二定律,應該把人作為研究對象。
2)對人進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機中受到兩個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機地板對人的支持力和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據牛頓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則F支,a均取正值,G取負值,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則:F支=G+ma
代入數值得F支=515N,所以,F壓=F支=515N。
c:問:如果升降機是靜止的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又是多大?
F壓=F支=mg=500N
d:比較前邊兩種情況下人對地板的壓力大小,得到人對地板的壓力跟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e:總結:升降機加速上升的時候,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比人實際受到的重力大,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超重現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練習題:
一個質量是40kg的物體,隨升降機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豎直減速下降,求物體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大小,是大于重力還是小于重力?
學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時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產生了超重現象。
2:總結得到:
(1)當物體也向上的加速度時,產生超重現象;
(2)產生超重現象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增大。
3、用類比法得到:
(1)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產生失重現象(包括勻減速上升,勻加速下降)。此時F壓或F拉小于G。
(2)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時,產生完全失重現象,此時F壓=0或F拉=0;
(3)產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4、鞏固訓練:
質量為m的物體用彈簧秤懸在升降機的頂棚上,在下列哪種情況下,彈簧秤讀數最小:
A:升降機勻速上升;
B:升降機勻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機勻減速上升,且a=
d:升降機勻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課上的思考與討論:
三、小結: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產生超重、失重及產生完全失重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3、產生時,重力、壓力、拉力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四、作業 :
課本練習六
五、板書設計 :
超重和失重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 :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當 時, =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 =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和失重 篇3
一、知識目標:
1:了解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的實質
教學難點 :
在中有關對支持物的壓力和對懸掛物拉力的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發生成功以來,人們經常談到,那么:什么是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組1:
a: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b:物體做加速或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2)實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題1:
升降機以0.5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機里的人的質量是50kg,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機里的測力計上,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大?
b:分析題意:
1)人和升降機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為了能夠用牛頓第二定律,應該把人作為研究對象。
2)對人進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機中受到兩個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機地板對人的支持力和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據牛頓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則F支,a均取正值,G取負值,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則:F支=G+ma
代入數值得F支=515N,所以,F壓=F支=515N。
c:問:如果升降機是靜止的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又是多大?
F壓=F支=mg=500N
d:比較前邊兩種情況下人對地板的壓力大小,得到人對地板的壓力跟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e:總結:升降機加速上升的時候,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比人實際受到的重力大,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超重現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練習題:
一個質量是40kg的物體,隨升降機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豎直減速下降,求物體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大小,是大于重力還是小于重力?
學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時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產生了超重現象。
2:總結得到:
(1)當物體也向上的加速度時,產生超重現象;
(2)產生超重現象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增大。
3、用類比法得到:
(1)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產生失重現象(包括勻減速上升,勻加速下降)。此時F壓或F拉小于G。
(2)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時,產生完全失重現象,此時F壓=0或F拉=0;
(3)產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4、鞏固訓練:
質量為m的物體用彈簧秤懸在升降機的頂棚上,在下列哪種情況下,彈簧秤讀數最小:
A:升降機勻速上升;
B:升降機勻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機勻減速上升,且a=
d:升降機勻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課上的思考與討論:
三、小結: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產生超重、失重及產生完全失重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3、產生時,重力、壓力、拉力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四、作業 :
課本練習六
五、板書設計 :
超重和失重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 :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當 時, =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 =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和失重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養學生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質上并不是物體受到的重力發生了變化,而是物體在豎直方向有加速度時,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拉力的變化,這一點學生理解起來往往困難較大.讓學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質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現象的基礎.
2.超重和失重中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和拉力的計算,是牛頓第二定律應用的一個方面,也應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裝置、彈簧秤、重物、細線、下面扎孔的可樂瓶、錄像資料.
學生用具:彈簧秤、鉤碼、打點計時器用重錘、繡花線.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看錄像片《航天飛機上的失重現象》《失重物體的運動》.
提問:剛才所看到的錄像片是在什么地方發生的?它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什么現象?
這里給我們展示了失重現象,是在航天飛機中發生的.航天飛機在起飛中產生了超重現象,在太空中又產生了失重現象.超重和失重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板書:十、超重和失重
我們先來研究一下超重現象.
板書:1.超重現象
實驗:介紹裝置,架子上有兩個滑輪,兩邊掛有重物.我們取左邊的重物加以研究,重物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大小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物體對彈簧秤的拉力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放手后物體做向上的加速運動,我們再觀察彈簧秤示數的變化.
提問:看到了什么現象?彈簧秤的示數增大,物體對繩的拉力增大.
以上實驗可以用更簡單的裝置來完成,只不過觀察時的效果稍差一些.彈簧秤下掛一重物,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當物體向上做加速運動時,彈簧秤的示數大于物體所受的重力,物體對繩的拉力大于物重.
學生小實驗:細線拉重錘(繡花線、打點計時器用重錘).線系在重錘上,緩慢拉起,再讓重錘做向上的加速運動,線斷.
分析原因:取物體為研究對象,t-g=ma,t-mg=ma,彈簧秤的拉力為
t=mg+ma=m(g+a)
討論:(1)物體做向上的加速運動時,彈簧對物體的拉力大于物體靜止時的拉力,t>mg,物體對彈簧的拉力大于物重.
舉例:起重機在吊起重物時,有經驗的司機都不讓物體的加速度過大是什么原因?
(2)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感受:電梯向上起動時,電梯對人的支持力大于靜止時的支持力,同樣人對電梯的壓力也大于物重;電梯下降剎車時也一樣.只要物體的加速度方向是向上的,就會產生以上現象.
提問:在電梯中放一彈簧測力秤,人站在上面.當電梯向上加速度運動時秤的示數怎樣變化?
(3)整理公式:t=m(g+a)=mg′,g′叫做等效重力加速度,g′>g.站在電梯里的人在電梯向上加速或向下減速時,人對電梯的壓力大于人的重力,好像是重力加速度g增大了.火箭起飛時有很大的向上的加速度,內部發生的是超重現象.
當物體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時,它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重的現象叫做超重現象.
發生超重現象時,物重并沒有變化.
2.失重現象
實驗:重物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大小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物體對彈簧秤的拉力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放手后物體做向下的加速運動,我們再觀察彈簧秤示數的變化.
提問:看到了什么現象?彈簧秤的示數減少,物體對支持物的拉力減小.
學生實驗:觀察感受失重現象.彈簧秤下掛一重物,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等于物體所受的重力.當物體向下做加速運動時,彈簧秤的示數小于物體所受的重力.(注意對減速時的示數增大的解釋.)
取物體為研究對象,g-t=ma,彈簧秤的拉力為t=mg-ma=m(g-a)
討論:(1)物體做向下的加速運動時,彈簧對物體的拉力小于物體靜止時的拉力,t<mg,物體對彈簧的拉力小于物重.
(2)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感受:電梯向下起動時,電梯對人的支持力小于靜止時的支持力,同樣人對電梯的壓力也小于物重;電梯上升剎車時也一樣.
(3)整理公式:t=m(g-a)=mg′,g′叫做等效重力加速度,g′<g.站在電梯里的人在電梯向下加速或向上減速時,人對電梯的壓力小于人的重力,好像是重力加速度g減少了.
失重:當物體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時,它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拉力)小于物重的現象,叫做失重.當a=g時,t=0,叫做完全失重.
發生失重時,物重并沒有變化.
實驗:在可樂瓶下面扎一些小孔,裝上水后水從小孔噴出.把水瓶拋出,噴水情況會怎樣變化?分析瓶拋出后,水怎樣噴.讓學生先分析可能發生的現象,再觀察上拋時的現象,下拋的情況讓學生回家去做.解釋現象出現的原因,拋出后水處于失重狀態,對瓶無壓力,水不噴.
3.例題
例1 關于電梯的幾種運動中,支持力的變化情況如何?
思考題:一個在地面上能舉起100千克質量杠鈴的運動員在一個加速運動的電梯上能舉起多大質量的杠鈴?a=g,a=g/2,分向上和向下兩種加速情況討論.
(投影)例2:一臺升降機的地板上放著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它跟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可以認為物體受到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一根勁度系數為k的彈簧水平放置,左端跟物體相連,右端固定在豎直墻上,開始時彈簧的伸長為δx,彈簧對物體有水平向右的拉力,求:升降機怎樣運動時,物體才能被彈簧拉動?
分析:物體開始沒有滑動是由于彈簧的拉力小于最大靜摩擦力.這里f=μn,只有減小地面對物體的壓力才能減少最大靜摩擦力,當f=μn=kδx時物體開始滑動.
取物體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當物體做向下的加速運動或向上的減速運動時,才能使地面對物體的壓力減小,即g-n=ma.
聯解兩式得:
a=(g-n)/m=(mg-kδx/μ)/m=g-kδx/μm
即升降機做a>g-kδx/μm的向下的勻加速運動或向上的勻減速運動時,物體可以在地面上滑動.
(三)小結:發生超重和失重現象時,物體并沒有變化,只是由于物體有豎直方向的加速度使得物體對支持物的作用力發生了變化.這里討論的問題限于地面附近的物體所發生的超重和失重現象,沒有討論航天飛機中的失重現象.請大家思考一下,航天飛機中的物體受不受地球的引力,它上面的失重現象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布置作業:練習(1)(2)(3)
五、說明
1.本節課可采用在教師引導下,教師跟學生共同討論研究的方式進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恰當地提出問題,對學生的認識給予正確的評價和解釋.
2.課上安排的演示實驗要自己制作,彈簧秤的量程要小,最好是0.2千克左右的,刻度要明顯利于學生觀察.兩邊重物的質量選擇要合適,可使加速過程時間較長、較穩定.
3.兩個學生小實驗,拉斷線的實驗要注意器材的選擇;用彈簧秤拉鉤碼的實驗要注意現象的正確解釋.
(彭夢華)
超重和失重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 :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當 時, =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 =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和失重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當 時, =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 =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和失重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當 時, =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 =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和失重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超重和失重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 :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超重和失重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 ,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當 時, =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 =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和失重 篇10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學 周運瓊
【教學內容】
高一《物理》第一冊第三章第七節“超重和失重”。
學生通過“力”“直線運動”和“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為本節內容的實驗和研究性學習打下了知識基礎,創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條件。
【教學流程】
【研究提示】
1.預習教材“超重和失重”內容,弄清下面幾個問題:
①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②超重和失重是不是指物體增加和減少了重力?
③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是什么?
2.課外探究完成下列任務
①觀察、體驗、調查、收集生活中出現的超重和失重現象。
②自行設計一個演示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教學準備】
學生完成自主探究任務,教師檢查他們的研究成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課前按老師要求對超重和失重現象進行了一些探索研究,這節課我們將各自的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讓我們對超重和失重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更豐富一些。
二、進行新課
1.體驗交流,分析特點
師:有沒有同學親身體驗過超重和失重狀態?先請這些同學介紹他們的體驗經歷。
生1:(介紹他暑期旅游時,在香港海洋公園玩“極速之旅”游戲的經歷,并講解“極速之旅”過程為自由落體運動,此運動過程中感到了失重。)
生2:(受生1的啟發,介紹了他乘升降機上、下樓,在升降機開始啟動和停止前一小段時間的感受,并說明了原因。)
生3:(通過向家長調查,他介紹了農民挑重擔時,為了減輕對肩部的壓力,讓擔子上下振動,并說明這樣做的道理,即利用了失重。)
師:前三位同學結合體驗和調查,給我們分析了幾例超重和失重的現象,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這兩種現象的特點,下面我們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所受的重力的情況,叫超重
失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所受的重力的情況,叫失重
師:從定義上看,我們能不能說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體增加了重力和減少了重力?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重力大小由物體質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積決定,與物體做什么運動無關。
2.實驗展示,挖掘條件
師:這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有不少同學找到了用實驗顯示超重和失重現象的方法,下面由他們來為我們進行實驗演示,并展示他們的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內容通過投影反映在大屏幕上,每生演示完畢,師生及時點評。)
生4: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①在鉤碼靜止時,按圖示方向粘貼紙條ab、cd;
②當手提細繩豎直向上加速運動時,紙條ab斷裂;(演示超重)
③當手提細繩豎直向下加速運動時,紙條cd斷裂。(演示失重)
生5:演示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①手握木條的一端,另一端加掛鉤碼,懸停空中;
②增掛鉤碼個數,至木條折斷;
③手握另一相同木條一端,另一端掛好鉤碼(n-1),懸停空中;
④手舉木條加速上移,木條折斷。
生6:演示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
①飲料瓶靜懸空中和勻速上下移動時,均有水從小孔流出;
②飲料瓶從高處自由落下,無水流出;
③飲料瓶豎直上拋,無水流出。
生7:演示實驗裝置如圖4所示。
①手握玻璃瓶靜止或勻速上下移動,看到平常所見的火焰;
②手托玻璃瓶豎直加速下落時看到火焰變成橢圓形。
生8:演示實驗如圖5所示。
①一只手將紙條一端緊按在桌面上,紙條另一端壓在重物與吊盤間,另一只手提著盤的吊繩緩慢下降,紙條拉緊后斷裂。
②一只手將另一條相同紙條緊按在桌面上,紙條另一端壓在重物與吊盤間,松開吊繩,重物與吊盤自由下落,紙條完好無損。
師:我們觀看了以上幾位同學的演示和實驗報告,令人激動與佩服,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用不同的裝置、不同狀態的物質為我們顯示出超重和失重的各種現象,并由物體運動狀態分析出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我們一起歸納一下:
當物體向下的加速度a=g時處于完全失重的狀態。
3.教師演示,激發情趣
師:看了同學們的研究過程,讓老師在高興之中產生了一種表演的欲望,下面由老師來給大家演示超重和失重的現象,大家說好不好?
生:好!
教師演示。
圖6
①介紹實驗裝置;
②當箱體向上加速或向下減速時左燈亮;
③當箱體向上減速或向下加速時右燈亮。
師:觀看了老師的實驗,同學們從中可看出超重和失重現象能被我們加以利用。實際上各種物理現象均具有它的實用性,在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中,超重與失重早已被關注和利用,尤其是失重。如修建橋梁,為了減小車輛對橋梁的壓力,將橋修成拱型,使車輛過橋時,處于失重狀態。在宇宙的開發中,科學家利用航天器在進入軌道后處于失重狀態的條件來實現在地面上難以實現的研究。將來建立了空間工廠,我們將會擁有泡沫金屬,很長很細的玻璃絲,絕對圓的滾珠等一系列高質量、高標準產品,愿同學們能在那時大顯身手。
通過對超重與失重的實驗探究,使我們對超重和失重現象有了深刻的認識,但我們的研究還可進一步,因此老師最后再給大家留下一個研究問題,希望你們有興趣繼續研究:當物體有斜向上或斜向下的加速度時,是否產生超重或失重現象。
超重和失重 篇11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教學難點 :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關對支持物的壓力和對懸掛物拉力的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發生成功以來,人們經常談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組1:
a: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b:物體做加速或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2)實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題1:
升降機以0.5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機里的人的質量是50kg,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機里的測力計上,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大?
b:分析題意:
1)人和升降機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為了能夠用牛頓第二定律,應該把人作為研究對象。
2)對人進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機中受到兩個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機地板對人的支持力和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據牛頓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則F支,a均取正值,G取負值,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則:F支=G+ma
代入數值得F支=515N,所以,F壓=F支=515N。
c:問:如果升降機是靜止的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又是多大?
F壓=F支=mg=500N
d:比較前邊兩種情況下人對地板的壓力大小,得到人對地板的壓力跟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e:總結:升降機加速上升的時候,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比人實際受到的重力大,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超重現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練習題:
一個質量是40kg的物體,隨升降機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豎直減速下降,求物體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大小,是大于重力還是小于重力?
學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時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產生了超重現象。
2:總結得到:
(1)當物體也向上的加速度時,產生超重現象;
(2)產生超重現象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增大。
3、用類比法得到:
(1)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產生失重現象(包括勻減速上升,勻加速下降)。此時F壓或F拉小于G。
(2)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時,產生完全失重現象,此時F壓=0或F拉=0;
(3)產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4、鞏固訓練:
質量為m的物體用彈簧秤懸在升降機的頂棚上,在下列哪種情況下,彈簧秤讀數最小:
A:升降機勻速上升;
B:升降機勻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機勻減速上升,且a=
d:升降機勻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課上的思考與討論:
三、小結: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產生超重、失重及產生完全失重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3、產生超重和失重時,重力、壓力、拉力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四、作業 :
課本練習六
五、板書設計 :
超重和失重 篇12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教學難點 :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關對支持物的壓力和對懸掛物拉力的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發生成功以來,人們經常談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組1:
a: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b:物體做加速或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2)實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題1:
升降機以0.5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機里的人的質量是50kg,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機里的測力計上,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大?
b:分析題意:
1)人和升降機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為了能夠用牛頓第二定律,應該把人作為研究對象。
2)對人進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機中受到兩個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機地板對人的支持力和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據牛頓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則F支,a均取正值,G取負值,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則:F支=G+ma
代入數值得F支=515N,所以,F壓=F支=515N。
c:問:如果升降機是靜止的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又是多大?
F壓=F支=mg=500N
d:比較前邊兩種情況下人對地板的壓力大小,得到人對地板的壓力跟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e:總結:升降機加速上升的時候,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比人實際受到的重力大,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超重現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練習題:
一個質量是40kg的物體,隨升降機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豎直減速下降,求物體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大小,是大于重力還是小于重力?
學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時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產生了超重現象。
2:總結得到:
(1)當物體也向上的加速度時,產生超重現象;
(2)產生超重現象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增大。
3、用類比法得到:
(1)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產生失重現象(包括勻減速上升,勻加速下降)。此時F壓或F拉小于G。
(2)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時,產生完全失重現象,此時F壓=0或F拉=0;
(3)產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4、鞏固訓練:
質量為m的物體用彈簧秤懸在升降機的頂棚上,在下列哪種情況下,彈簧秤讀數最小:
A:升降機勻速上升;
B:升降機勻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機勻減速上升,且a=
d:升降機勻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課上的思考與討論:
三、小結: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產生超重、失重及產生完全失重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3、產生超重和失重時,重力、壓力、拉力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四、作業 :
課本練習六
五、板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