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 Arts教案
此幅《柳牛圖》即寓此意其中。畫以水墨寫萬條柳絲下一大一小兩條牛。牛皆以水墨寫成,又用濃淡突出其體積感、層次感。老牛正伸著脖子、弓著脊背,似在一面呼喚,一面凝神細聽;仔牛則支著耳朵,似正聆聽著老牛的呼喚。這似有齊白石懷念家鄉(xiāng)至親之意;而萬條垂下的柳絲,則似意味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柳”本諧音“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爵的典型意象,寓意挽留。畫幅集舐犢情、挽留意于一體,線條疏朗,構圖簡約,于平凡中足可見其深情;題款亦只落“白石”二字,不欲亦不必多言。如此天趣自然,又發(fā)抒胸臆,自為畫家佳作也!徐悲鴻先生(1895一1953),是我國現代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熱愛藝術,熱愛祖國,一生中給人民留下了幾千幅優(yōu)秀作品,并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不愧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徐悲鴻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提倡“盡精微,致廣大”;他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畫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而又有其獨特風格。他不但擅長中國畫,素描、油畫都有很高的造詣和成就。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如今徐氏故鄉(xiāng)——江蘇宜興市新建的“宜興徐悲鴻紀念館”里,陳列了徐悲鴻先生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畫作品(包括青少年時期的習作、成名以后的作品、信扎等)。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其中有一幅徐氏早年畫的水墨奔馬圖,原作縱六十八公分,橫一百一十公分(見附圖)。這匹馬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從神態(tài)、氣勢看,是一匹駿馬,神駿氣昂,奮發(fā)感人。畫面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窮紫酣暢,間參西法,均為徐悲鴻先生獨到處。這件作品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來表現了奔馬的馴良、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征,可謂徐氏早年的得意之作,畫上無題款,有“東海王孫”鈐記,章真堪澄。這是一九三一年徐悲鴻憤走粵西時的篋中遺物,一九三七年其家人檢贈宜興渡船公周法大。江南水鄉(xiāng)宜興,是徐悲鴻的出生地和成長處。據渡船公周法大回憶,當年徐先生在宜興中學做圖畫教員時,經常乘坐他搖的航船往返于屹亭橋和宜興城間。徐悲鴻的畫從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畫馬而又難以啟口。有一次被徐悲鴻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諾日后為其作畫。后來,徐先生發(fā)跡,到南京前中央大學教書,曾托渡船公為他找個合適的門衛(wèi)。渡船公說“只有鄉(xiāng)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義壯村”。徐先生聽了連聲答道:“鄉(xiāng)下人蠻好,蠻好!”當即擇日送到南京傅厚崗徐先生寓所。三十年代初,徐悲鴻先生擔任前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時,在南京傅厚崗是有一間畫室,室內經常掛著一付對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據說這是徐悲鴻親筆摹集泰山金剛經的幾個墨底白色大字,很象石碑上的拓印本。由此可見他當時在藝術教育上的主張和他的處世態(tài)度。事過不久,徐先生便囑家人檢贈此畫給渡船公。一九七五年夏,渡船公周法大將此水墨奔馬圖獻給了國家,同時還獻出一件徐氏早年畫的雞。這件水墨奔馬圖初歸宜興縣文化館收藏,并經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主席亞明鑒定為真跡,爾后被選入“宜興徐悲鴻紀念館”。早在三十年代,徐悲鴻先生所作水墨奔馬,無羈群,尚桀傲,發(fā)胸中塊壘,掘民族精神,傳世甚夥,蜚聲海外,然早于此者,猶未及見,至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