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課堂教學
師:說什么理?古人說這里有“客三悲”“蘇子二論”,請同學們從第三段中找出三悲。換言之,第三段有哪三層意思?可以先找出三個關鍵句。
生(雜然答道):“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知不可乎驟得”。
師:“而今安在哉”是古今對比生悲;“哀吾生之須臾”是人生苦短生悲;“知不可乎驟得”是理想與現實矛盾生悲。(板書)
師:“客三悲”體現了蘇軾在失意時怎樣的思想?
生4:消極的人生觀。
師:對。面對短暫的生命、面對無常的人生流露消極悲觀的人生觀,同時認為歷史英雄人物終歸化為陳跡,世間萬物不過是過眼云煙,都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風流云散。否定歷史、否定一切,流露道家的虛無主義思想。
師:同學們齊讀第四段,說說“蘇子二論”指的是什么?可先將第四段分為兩層,該分在哪里?(生齊讀第四段)
生5:分在“而又何羨乎”后。
師:對了。第一層是針對上文的哪一句話展開駁斥,提出“何羨論”?
生(齊聲):羨長江之無窮。
師:第二層在“不必羨慕”、一切隨緣的基礎上,提出“共適論”。不屬于你的莫強求,屬于你的盡情享用。
師:這兩層是什么關系?
生(齊聲):遞進。
師:“蘇子二論”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齊聲):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第三環節,深入探究]
師:蘇軾由失意到超脫、由“羨”到“何羨”的轉變,這個心路歷程他整整走了四年。在這個超脫轉變過程中,看問題的角度改變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同學們一起看第四段“何羨論”部分,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哪兩種看問題的角度?
生(齊聲):“變”與“不變”。
師:客主分別是從什么角度看問題?
生(雜然答道):客是從“變”的角度看問題,主是從“不變”的角度看。
師:因為拘泥于“變”的角度,客消極悲觀;因為換個“不變”的角度,看問題的角度多了,于是蘇子超脫進入豁達的人生大境界。多角度看問題能使人豁然開朗、心胸開闊,從而進入豁達樂觀的人生大境界。《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莊子“一生死,齊彭殤”的消極生死觀,認為“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試問莊子是從什么角度看生死問題,王羲之又是從什么角度看生死問題?
生6:王羲之是從人對社會貢獻的角度看生死問題,莊子是┅┅
師:同學能回答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王羲之是從生命的社會意義角度看生死問題,提出“生死亦大矣”“將以有為”的積極生死觀;莊子僅從生命的生物意義角度看問題,將生命物化,認為生死都只是生命的物理轉化過程,它們一樣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師:我來個戲說“一生死”,比如我家母雞下蛋了,一個生命誕生了,對我的意義就是有蛋吃了;我將這蛋煎了,一個生命結束了,對我的意義還是有蛋吃了。莊子是將人與一切生物混為一談,否定了人的社會意義。
師:王羲之認為“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但沒有具體說明理由,現在請同學們幫王羲之寫一段批駁莊子的文字。限時6分鐘。(師巡視、指導。)
師:時間到,請幾個同學展示成果。
生7: 生命是一種神秘的物質。在它誕生時,人們并不能感覺到什么,但生命是極具創造力的,生命在其存在過程中往往創造出遠遠超出生命本身的價值。所以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他“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生,延續著生命價值的創造;死,終止了生命價值的創造。它們于生命的意義是對立矛盾的,又豈能等同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