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的分配》教案
政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框內容是在闡明了我國經濟結構以后,就國民收入的合理分配進行論述,說明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基本保證,也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它既是對前文內容的深化,也為后文理解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集中性分配、金融也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徑奠定基礎,是開啟《財政和金融》一章的鑰匙。
2、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含義及相互關系,明確國民收入經分配后,最終形成了積累和消費兩部分,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積累和消費的辨證關系以及處理積累和消費關系的原則。
(2)能力方面:通過對積累和消費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只抓一點而不顧其它,提高學生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
(3)覺悟方面: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法寶。通過對從實際出發來分配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因為在有些人認為,如何處理積累資金與消費的關系,屬于國家宏觀政策方面的問題,是國家決策部門的事,與學生自身關系不大。如果認識不清,許多學生容易對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極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所謂的高消費。
(2)教學難點:積累資金和消費基金比例必須同國民收入中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比例相適應。因為如果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很多學生往往認為國民收入怎么分配是由國家領導人個人主觀決定的。認識不到這種分配并不能憑主觀愿望而任意確定,必須受國民收入的實物形式的制約。
二、教學構思及教材處理
根據以上的分析,采用了60年代的票據、今年國慶圖片、三大產業數據、《孫子兵法》中的蓄勢等資料,通過“想一想”、“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落實各項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
采用多媒體形式,通過從事例出發引出問題、對比、引導、啟發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能夠積極思考、討論,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主體與主導相結合。
四、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活動,在討論中學會辨證的、全面的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一)圖片導入
播映我國60年代使用的糧票和布票,以及XX年國慶節日照片問:從憑票購物到現在的景象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得出:在這四十多年里,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二) 新課教學
1、闡明概念
問:用什么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實力的增強?解釋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涵義。材料:中國地圖、65—95每隔十年的三大產業增加值問:
①外國人投資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是否計算在內?
②我國公民投資國外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是否計算在內?
③65、75、85、95四個時期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有何明顯變化?
強調: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范圍;我國三大產業增加值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