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的分配》教案
導出:通過家庭收入的說法導出國民收入。
2、了解基礎知識
學生看書了解國民收入增長的途徑,并討論回答,將提高勞動生產率做為根本途徑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積累和消費用途采用表格填空的形式完成教學;以兩人分蛋糕的這種此長彼消的關系來解釋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努力發展生產,增加國民收入,在此基礎上使積累和消費都有所增大。以上面對“兩人分蛋糕的關系”分析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使兩者所占份額都有所增長?(引導學生得出:要想使兩者都能增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個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礎上不管如何分都可以使兩者有所增加。培養:通過這個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2)積累資金和消費基金比例,必須同國民收入中的生產資料和物質資料的比例相適應。
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礎上如何切好蛋糕。算一算:假定鋼材1000元1噸,市場上現在有100噸,那么應投入鋼材市場的資金是多少?如果多投1倍或少投1倍會怎么樣?通過三種情況的計算及導致的后果使學生認識到積累資金的分配并不是主觀決定的,而是與現實的生產資料增長相適應,如果不相適應就會阻礙擴大再生產,造成嚴重后果。
問:有人說,為了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趕上發達國家,就必須大幅度地增加工資收入。如果說我國消費資料的增長速度趕不上工資增長的速度的話,那會怎么樣?通過討論回答使學生明白消費基金的增長也要與消費資料的增長相一致。(使學生認識到不能盲目追求高消費,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3)確定適度的積累率材料:《孫子兵法》中提到的:蓄勢通過蓄勢指出,積累就好比蓄勢,雖然開始難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它可以產生勢不可擋的力量;同時指出積累并不意味抑制消費,要考慮到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把握積累率的最高限和最低限。
(三)課堂小結:板書設計
國民收入的分配
一、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
1、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2、國民收入(凈收入)
3、國民收入的增長
(1)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按實物計算的國民收入量得到增加
(2)增加投入勞動量,使國民收入量相應得到增加
(3)節約生產資料,使按價值計算的國民收入量相對得到增加
二、積累和消費
1、積累和消費的用途
2、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對立統一
3、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1)努力發展生產,增加國民收入,在此基礎上使積累和消費都有所增長
(2)積累資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必須同國民收入中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比例相適應
(3)確定適度的積累率
(四)練習設計:深化教學內容
說一說:一戶人家養了一只母雞,這只母雞一天下一個蛋。對于這戶人家來說,可有三條消費方案:一、堅持一天吃一個雞蛋。二、終于有一天,主人一狠心,把雞殺了吃掉。三、堅持在一段時期少吃雞蛋,省出10個,孵成小雞。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雞,4只公雞。過上一些日子,主人一天可以吃5個雞蛋,遇到特殊日子還可以殺公雞來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這樣堅持下去,那么其消費水平便會不斷提高,積累也會越來越容易。問:這一“吃蛋原理”反映了什么道理?其中的三條消費方案怎么樣?在實踐中有何指導意義?(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學會從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眼前利益的角度分析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