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明確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關注并認同黨的xx大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了解我國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的舉措,自覺投身到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行動中。
二、教材分析1.課程標準對本框的基本要求:闡明科學發展觀的含義;說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理解什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
2.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必修1《經濟生活》第十一課“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的第二框題,講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必須以什么樣的發展觀及戰略作指導。這一框分為兩目,第一目“樹立科學發展觀”,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發展觀。第二目“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目的是使學生對我國如何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及走什么樣的經濟發展道路有明確認識。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品德(九年級)》第九課“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第二目“同繪小康藍圖”,涉及以下內容:一是認識我國人民的生活實現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及其深遠意義;二是理解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是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些內容與第十一課第一框的內容大體相同。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中已經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所了解。
2.學生學習本課時可能對黨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要求了解不多,在理解相關理論方面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理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用科學發展觀分析和看待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全面小康貢獻力量。
五、重點難點
重點:全面準確地理解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難點: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協調發展。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節課從學生親身感受引出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這一主題,并針對黨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結合海南省林昌村的成果經驗,探究如何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在教學手段上,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方式,通過在課堂探究,掌握知識,通過課堂練習,運用知識。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閱讀黨的xx大報告中關于經濟建設的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設計問卷、搜集有關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交流展示
引入第二個環節:關注篇
關注:黨的xx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
揭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
調查結果
分析
引入第三個環節:發現篇
發現: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困難和問題開始
課堂小調查引入分析歸納引入第四個環節:探究篇探究:促進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