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康
一、課時基本內容:1課時 走向小康二、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的確立,教學資源的取舍,教法、學法的選擇等
1.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體現了《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本路線、基本國策和世界概況”的目標以及“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及其途徑,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使命感”的內容要求。其中“感受小康”的框題闡釋了學生生活的變化,讓學生看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各種變化,從而體會小康生活的到來和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解讀小康”則剖根究源,考察了“小康”二字的來源及其含義,以此來引導學生關注我國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的狀況,認識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的重要意義。本課和第五課是第六兩課的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對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了解,本課內容的設計遵循的是從直觀向抽象、從感性向理性的邏輯。因此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通過觀察社會、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資料獲得直觀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進而反觀我國小康社會的理想目標。3.重、難點的確立:
本節重點、難點:第四課是本單元“財富論壇”的引子,相對于其他課來說,不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本課的兩個框題可以合并在一節課上。“感受小康”“解讀小康”兩個框題相比較,第二框題“解讀小康”是重點。因此,本節課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了解“小康”一詞的含義、小康的實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目標中的地位、“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義。4.教學資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材料。(2)對實現小康的意義、全面小康需補充一些相關材料。5.教法、學法的選擇: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通過觀察社會、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資料獲得直觀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進而反觀我國小康社會的理想目標。本單元的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可以組織開展以“我心中的小康社會”為主題進行詩歌創作、朗誦或繪畫展等形式的活動。(1)討論法。(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概念、意義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6)講解法。本課知識點較多,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歸納和講解。三、擬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了解人民群眾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了解經濟建設“三步走”的戰略;了解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了解“總體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標:學習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社會發展的情感,懂得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四、教學流程
環節
師生活動設計
訓練內容
預期目標
設計意圖
效果反饋與修正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查找反映我國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資料;思考并寫出自己對小康生活和小康社會的看法,學生課后自己歸納、查閱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