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教案
第十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2、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3、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4、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5、理解: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6、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知識梳理】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一)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1、總體小康:
(1)微觀表現: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2)宏觀表現: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增強
2.總體小康的不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1)內涵
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提出的原因:這一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愿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二)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1.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改善人民生活
3.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二、又好又快 科學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1、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必然性:
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總述: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1)第一要義:發展
(2)核心:以人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4)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3、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