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第十一課 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基礎知識結構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1、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1)總體小康水平:①總體小康成就的微觀表現; ②總體小康成就的宏觀表現
(2)總體小康:
①總體小康含義:總體小康就是總體上平均計算達到了小康水平。(由于我國的疆域大,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因此還有部分群眾沒有達到小康水平。)
②總體小康的特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我國本世紀頭二十年的目標——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即全面小康:
①全面小康的含義:全面小康是指在xx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小康”將惠及十幾億人口,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②全面小康的特點: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4)全面小康和總體小康的關系:
①聯系(相同點):都是小康社會,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②區別(不同點):第一,含義不同(略);第二,特點不同(略);第三,二者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總體小康是我們目前已經達到的小康水平,是一個低水平的小康;全面小康社會是xx大為我們制定的本世紀頭二十年的發展目標,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第四,總體小康是一個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外,還特別注意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第五,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
2、 經濟建設的目標(見教材)
3、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與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一樣,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二、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1、樹立科學發展觀
(1)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表現和后果:
(2)科學發展觀:黨的第xx屆三中全會指出,所謂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內涵包括: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3)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作用):
2、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于更好地發展
(2)如何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①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
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a原因(必要性): b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措施):a,新型工業化道路內涵 b,要形成以……產業格局。
③統籌城鄉發展:a原因(必要性): b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措施):a,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b,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c,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d,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e,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f,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發展。
④統籌區域發展:a原因(必要性): b如何統籌區域發展?(措施):
3.如何促進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
(1)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即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