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導學案
第十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導學案
一、考點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71:小康社會 72: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73[新增]:科學發展觀 74: 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二、考情分析
11.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廣東文基,4,2分
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財政的作用 福建文綜,39(3),12分
三、知識體系: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1、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1)總體小康的表現:微觀上,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宏觀上,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加。
(2)總體小康的特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遠景目標:
2、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會就業更加充分。
③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2)全面小康建設過程的特點: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
(二)又好又快,科學發展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1)重要性:
(2)內涵:
①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始發展。
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③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④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2、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具體“一道路”:
“一方針”:
“三個轉變”: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四、真題再現
1、(08海南卷5)二十世紀末,我國基本實現了小康,但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國要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 ②本世紀頭二十年要實現的奮斗目標
③我國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目標的重要步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9廣東文基卷4)《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20)》指出,到XX年,珠三角率先簡稱全面小康社會,初步形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區域城鄉差距明顯縮小。這表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①要全面追求經濟的增長速度 ②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
④要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9海南卷)8、XX年10月,中共xx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薦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