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教學設計
【教學依據】
〖教材分析〗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的內容。本框主要講述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以及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本框分兩個目,第一目“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的重心是幫助學生理解當前我國收入分配是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的。第二目“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介紹效率的含義和正確認識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重點和難點在于理解我國為處理好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與社會公平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如何結合教材與現實,提高學生正視現實、理解現實和分析現實的能力,是實現本課知識升華的關鍵點。
〖學情分析〗
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對學習《經濟生活》中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收入問題、社會公平問題充滿好奇與興趣,但是由于學生本身生活閱歷與視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確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怎樣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收入分配如何實現社會公平”等問題是有難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淺出地創設情境,啟動學生的思考與學習探究十分關鍵。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義;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義;實現公平的收入分配的舉措。
2、理解保證“兩個合理比重“的意義以及重要落實措施。
3、懂得效率的含義;理解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系和我國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政策措施。
能力目標:
1、準確把握效率與公平之間關系的辯證思維能力。
2、從收入分配角度對如何提高效率、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提出合理化建議的實踐能力。
3、結合和諧社會建設,對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議的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新課標第一網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優越性,并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樹立效率意識,培養公平精神。
〖教學方式〗
采用情景教學法、探究法、討論法、社會調查法等教學方法,通過學生實地尋訪、收集、整理有關資料,并進行課堂匯報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學以致用。
〖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導思:本課從一個小故事《分粥》開始,討論:為什么用這個辦法分粥和尚們都樂意接受?
引入公平問題 ◆啟動
一、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探究活動1:這樣分粥能使大家一直滿意嗎?為什么?怎樣讓大家能持續地愉快和睦地在一起生活?(結合課文思考討論)
(1) 公平的含義
(2) 公平的意義
(3) 我國收入分配是如何實現社會公平
探究活動2:今天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如何?(播放視頻)新聞報道《從制度保障社會公平》,思考:
①百姓怎樣看待這種現狀?
②我們政府又以怎樣的措施來解決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呢?((四人小組討論回答)
結合視頻內容,學習我國處理社會公平問題的措施和意義。 ◆探究與思考
二、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探究活動3:怎樣才能解決我國勞動者收入低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難題?
(1) 效率的含義
(2) 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探究與思考
社會實踐活動:
“尋訪我們身邊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