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教學設計
了解不同收入家庭的生活方式,并對他們進行訪談。(同學進行課堂匯報)
思考: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當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
(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體驗與感悟
總結 在過去30年,中國在不斷推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回顧其中的變化: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按勞分配的原則;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要在“在促進效率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
XX年xx大報告首次提“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XX年,xx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拓展問題: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這些變化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 ◆拓展
【教學設計說明】
設計思路:
◆啟動——通過淺顯的小故事《分粥》引入公平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啟動狀態,進入學習。
◆探究與思考——通過故事分析、播放新聞視頻《從制度保障社會公平》,創設情境,設置問題,逐層深入,解決公平、效率以及二者的關系等重點問題。
◆體驗與感悟——通過“尋訪身邊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問題現狀,形成個體的切身體驗;最后在課堂上選取小組進行尋訪匯報,呈現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成果,解決了難點問題:“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并通過學生親身的感悟加深了同學們對我國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優越性的理解,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實現本課的知識升華。
◆拓展——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間,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斷的變化中得到改革與發展,通過思考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和意義,理解我國與時俱進的制度改革,拓展學生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新課程提出“以學論教”的觀點,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其教學行為產生在學生身上的實際效果。本課當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求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優越性,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樹立效率意識,培養公平精神。通過學情分析,我們了解到學生由于本身生活閱歷與視角的局限性,首先對社會收入問題了解并不深入,其次缺乏對社會公平的感性認識,如果單憑教師的講授、舉例、討論是難以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的。
根據這一分析,我們設計了一個體驗式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進行一個實地采訪,題目是“尋訪身邊的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剛開始時,學生們挺抗拒,覺得身邊沒有這樣的家庭,而且就算找到這樣的家庭,也很難采訪。但是堅持下來,竟然很多小組都完成了尋訪任務,最后做現場匯報時,學生真切產生對現實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與公平問題更深刻的理解,由于親身前往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進行了采訪,現實的巨大觸動使他們對社會的弱勢群體的關愛油然而生,也理解了高收入家庭努力創業的艱辛,發自內心產生了對社會公平的呼喚和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深刻思考,這種人文情懷絕非教師單純的講授和論證能夠燃點。如何有效地設計學生參與式的學習實踐活動,實現政治學科的情感教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附件:補充材料
一、 小故事:分粥
有幾個和尚住在廟里,每天分吃一鍋粥,但是粥總是不夠分。開始,他們輪流值日分粥,結果一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能吃飽的,就是自己值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