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的教學設計
交政策等等。
教師過渡:大家知道,在當代世界,中國率先提出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諧世界的理念。不僅如此,中國也在以積極的、負責任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讓我們聽一聽來自國際社會的聲音。
(屏顯:①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林達說,在多邊外交的國際舞臺上,中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更加自信。
②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認為,中國是帶著自信參加倫敦g20峰會的,中國被視為解決這一系列經濟問題的希望。
③美聯社報道說,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仍在快速增長的國家,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學生進一步舉例印證。
教師展示相關圖片并總結:在國際社會中,中國堅持原則,主動承擔國際義務,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中國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了貿易伙伴國和周邊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已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如此,中國通過創造性與一些國家互辦“文化年”、“國家年”活動,正在成為推動世界文化和諧的創造者和建設者。
師生共同進行課堂小結:幾十年來,中國在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中發展了自己,可以說“中國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世界”;同時,我們更可以驕傲地說“世界的繁榮和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教師:讓我們師生共同欣賞一首歌曲《中國大舞臺》,伴隨著音樂與畫面,讓我們一起再次感悟令五洲矚目的中國風采。
四、教學目標實施過程的反思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精心設計,打造高效和諧課堂”已成為許多教師應對挑戰的一種共識和價值選擇。
一、貼近生活,以學定教
思想政治課課程改革最大的亮點是“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當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統一的課程模塊”。
本節課學生的視野轉向了紛繁復雜的國際社會,而國際社會中太多太多的“中國貢獻”、“中國聲音”、“中國形象”是一課書的內容所無法承載的。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及對學情的把握,對教材進行有機的處理。教材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選擇和使用的材料,不是教學中必須遵循、不可變更的教學依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待教材的態度應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由于了解到學生在歷史課中對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確立和發展已經有所了解,因此,不再作為講解內容。而許多新發生的國際大事,教材又沒能反映。因此,對教材的邏輯關系我進行了如下調整:用教師熟悉的且典型的外交活動喚起學生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外交活動作為導入;根據教師創設的情境,學生在頭腦中搜索詞匯,確定體現中國外交主張的關鍵詞;在生生互動的基礎上分析中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據;再通過對師生共同選取的典型事例的分析,領會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和我國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從中感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為,這樣處理,堅持了“以學定教”,使教學過程中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更加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