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生活》復習綱要
500元5%。
超過500— 10%
超過---5000元的15%。
超過5000---XX0元的20%
c、意義:是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納稅
1、納稅人與負稅人
(1)納稅人
納稅人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2)負稅人
負稅人是最終承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3)納稅人與負稅人的關系
納稅人與負稅人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納稅人與負稅人的概念不同。這就是區別。
納稅人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負稅人是最終承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聯系:納稅人與負稅人是一致的。如個人所得稅的稅款是由納稅人承擔的,納稅人就是負稅人,當納稅人通過一定的途徑將稅款轉嫁給他人時,納稅人就不是負稅人。
根據我國現有稅法規定,公民都是商品和勞務的消費者,因而都是實際的負稅人。
2、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稅收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聯系在一起。要自覺誠信納稅
在我國,國家的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的職能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此,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納稅義務。
(2)違反稅法的表現和處理、
偷稅: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如偽造記賬憑證,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
欠稅: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交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騙稅:納稅人用欺騙方法獲得國家稅收優惠的行為。如:虛列出口貨物數量,虛報出口貨物價格等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如虛報自然災害,騙取稅收減免。
抗稅:納稅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交納稅款的行為。如拒絕接受稅務機關的檢查,威脅、圍攻,毆打稅務人員。
(3)增強公民意識:公民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的監督意識,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第四單元 《面對市場經濟》復習提綱
第十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市場資源配置
1、市場調節
(1)資源的相對有限性與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
人類需要的多樣性,而且需要是永無止境,但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社會能加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為了能滿足多方面需要,社會必須合理的配置有限的資源。
(2)市場經濟的含義
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主要是通過價格的漲落和供求的行情的變化,由市場來安排和調整。那種商品好賣,賺錢就生產那種,市場的價值規律在引導著商品生產,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3)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
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通過市場上價格、供求、競爭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來進行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經營者是以牟利為目的的經濟主體,他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激烈競爭。價格是靈敏的市場信號,價格反映供求關系,生產經營者通過觀察價格的漲落,了解市場供求情況的變化,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從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在價格開放情況下,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引起物價上漲,價格高于價值,有利可圖。許多生產者就會被吸引從事這方面生產經營。從而使這部門的生產資料增加,擴大了生產。反之亦然。這樣就配置資源到社會需要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