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生活》復習綱要
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增強。XX年國內生產總值(表示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總和,是衡量一個經濟增長水平的基本指標)達到8•94萬億人民幣。在世界第六位。谷物、肉類、棉花、鋼鐵、煤炭、水泥、化肥、電視機的產量世界第一位。
(2)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國現在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
案例:以XX年為例,全國多縣級市中,未達溫飽線的22•8%,在溫飽和小康之間的占63•2%,達到小康和較富裕的13•7%,。全國還有3000萬農村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6000多萬處于低水平的溫飽,城市1800萬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人口。
2、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目標
(1)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XX年翻兩番。
(2)工業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經濟體系方面的目標: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具活力、更具開放的經濟體系。
(3)縮小城鄉、工農及地區差別方面的目標。城鎮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好轉。
(4)社會保障體系、就業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標。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就業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富足。
小康社會的建設是不平衡的發展過程,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更快些,率先實現現代化。
二、 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
1、樹立科學發展觀
(1)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后果
片面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于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2)科學發展觀
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a、堅持以人為本
b、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求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
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c、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各個方面的發展。
d、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科學發展觀的主旨
科學發展觀的主旨是更好地發展。
國家的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要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
(2)如何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a、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b、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工業化的標準。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c、統籌城鄉發展: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統籌城鄉經濟,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