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基本屬性教案
本框內容是“商品的基本屬性”,這是高中政治一年級上冊第一課的第二框內容。
本框內容屬于經濟常識中的基本理論部分,學好本框內容可以為后面的具體經濟常識的學習打好基礎,因而是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它在知識體系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上框內容的繼續和延伸,同時也為下一框學習商品的價值量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在知識方面要求學生識記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理解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能舉例說明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在能力方面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進行抽象思維,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覺悟方面則是要使學生能夠從商品的基本屬性的分析中增強質量意識,認識到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對群眾的危害性;認識商品的基本屬性與生產商品勞動的關系,為批判拜金主義奠定基礎。
根據教材的特點,本課的重點確立為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因為這是全課最基本的內容,以后教材中的一系列內容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內容。本課的難點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以及他們間的關系,這是因為它們是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來的,不是單靠人們的直觀所能掌握的,對于初學經濟學的高一學生目前所具備的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而言太抽象,難以理解。
教學方法上
主要是采用設疑提問法和總結歸納法。根據本節中概念的推理過程,找出理解這些問題的關節點,設置若干具體的問題,題題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在學生學法的指導上,主要是指導學生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思維規律,引導學生從接觸到的具體經濟現象出發,從對其的比較分析、綜合中尋找異同點,從而抽象的概括出概念和原理。
教學流程
在導入新課部分,首先提出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并提綱挈領的拉出本課所要解決的兩個基本問題:商品為什么要交換,為什么能交換?從而引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興趣和求知欲并過度到新課內容的講授。在通過對商品為什么要交換這個問題的分析中概括出商品的第一個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后,進一步提出疑問:商品有使用價值,那么其他的物品、勞動產品是否有使用價值?來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最終總結歸納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一定有使用價值,但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
到此時已經解決了本課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商品為什么要交換?接著,就可以過度到第二個問題:商品為什么能交換?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其它的自然屬性使其相等嗎?在引導學生思考并排除了這些自然屬性使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換的可能性后,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商品就剩下一種共同的東西: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時商品的第二個屬性價值就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出交換價值的概念。此時,學生也就不難得出結論:不同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換的原因在于價值相等。緊接著,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提出疑問:是不是所有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都能形成價值?經過師生共同的探討之后就可以得出結論:價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質的、共有的、本質的屬性。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價值。
接下來就過度到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再引導學生對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正確認識。強調指出他們的統一表現在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對立則表現在交換中,買賣雙方不能同時兼得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