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商品經濟教案
一、基本知識
前言部分是全書的起始課。本課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紹了經濟的指導思想、經濟常識的基本內容和學習經濟常識的重要意義。通過前言部分的學習,可以使我們把握本課程的知識體系,認識到學習經濟常識的重要性。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學習經濟常識課程的意義是前言的重點
對學習經濟常識的意義的把握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學習經濟常識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狀況,明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任務和方向
第二,從個人方面看,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個人懂得經濟常識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參與經濟活動,增強自己經濟活動的有效性。
第三,學習經濟常識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法制和道德觀念,自覺規范自己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從而樹立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課:商品和商品經濟
第一節 商品
一、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一、基本知識點
1、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
3、商品的基本屬性
4、商品的交換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二、重難點分析
1.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經濟常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本單元的重點。要準確理解商品的概念,關鍵是要把握住勞動產品和交換這兩個構成商品的條件。第一,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凡不是勞動產品的物品,如自然狀態的陽光、水、空氣、雨水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必須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勞動產品可以是用來交換,也可以不交換。一種勞動產品,如果不是用來交換,就不是商品。如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如果是用來自己消費的,就不是商品,因為沒有進行交換;如果是用來銷售的,那就是商品,因為它既是勞動產品又是用于交換的。這里的交換指的是商品和商品之間的交換,封建社會農民向地主繳納的地租、送給別人的禮物雖然是勞動產品,但是沒有交換,所以不是商品。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是商品。
2、商品經濟產生的過程和條件
這是本課的難點。
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要理解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首先要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分析。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從畜牧業中分離出來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產品有了剩余,不同部落之間開始把公有的多余產品進行交換,出現了偶然的勞動產品的交換,產生了最初的商品交換。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著勞動工具的改進,剩余產品增加了,逐漸產生了私有制。商品交換不僅在不同的部落之間進行,還出現在同一部落內部。手工業者用自己生產的手工業品,同農業生產者和畜牧業生產者交換自己需要的糧食和肉類等,逐漸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其次,注意商品經濟的產生的兩個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使生產者需要的東西不可能都由自己生產,人們只有通過用自己的產品和別人的產品交換,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產生了交換的必要性。二是私有制的產生使每個人、每個家庭之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勞動產品不再屬于大家共有。只有通過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換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只有在這兩種條件下,才可能產生商品交換和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即商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