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一政治教案 >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精選9篇)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發布時間:2022-11-15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精選9篇)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1

  4.2.2 教案

  課題:

  目的:理解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學會優化結構

  重點:四大方法論

  難點:堅持適度原則

  教程:

  【復舊】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原理,引導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如何完整規范表述。

  【導新】今天我們學習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具體要求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學會優化結構

  【導學檢測】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必須做到: 第一, 要 堅持①     原則。第二 , 要不失時機地促成②       。第三, 要重視③      的積累。

  二、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1.要堅持適度原則

  原因:p130

  例:寓言《杰米揚的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例: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 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

  例:探險家吃熊肝。1956年,一個探險隊來到北極,打死了一只熊,他們圍著大火品嘗營養豐富、別有風味的熊肝。誰知,不一會兒,這些探險家們東倒西歪、上吐下瀉,好象得了重病似的。這是為什么呢?后來人們發現,熊肝中有大量的維生素a,如果吃得過多,不僅沒有好處,還會引起維生素a中毒。

  例:(XX年廣東)兩廣自古產荔枝,荔枝營養豐富,清甜可口,但進食過多則患荔枝病。 (XX年江蘇)鈣補充過度有害無益。

  例:過分客氣是虛偽,過分謙虛是自卑,過分忍讓是軟弱,過分勇敢是魯莽,過分謹慎是畏縮,過分嚴肅是呆板。

  例:①服藥治病,劑量越大越好。   ②體育鍛煉,運動越劇烈越好。③農民種地,施肥越多越好。   ④引進外資,數量越多越好。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原因:p131

  例:高考;煮飯;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 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 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倉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詩寫于1949年4月,已經占領南京,一個嶄新的人民政府即將誕生,此時應該將革命進行到底,決不能半途而廢。所以毛澤東告誡人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從哲學上看,體現了什么?            

  3.要重視量的積累。

  原因:   

  例: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例:國王獎麥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三國時期的政治活動家劉備托孤(劉備臨終前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時寫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例: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xx大報告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戰略,即:到XX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XX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過XX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XX年10月9日在黨的xx大三中全會上強調,為實現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分兩步走;第一,到XX年實現國民經濟在XX年基礎上翻一番;第二,到2020年實現國民經濟在XX年基礎上再翻一番。這種分步驟進行的哲學依據是什么?

  4學會優化結構。

  原因:

  分析:結構調整;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

  投影設計

  二、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量               要堅持適度原則

  變 原       方

  與 理       法   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質          論

  變               要重視量的積累

  要學會優化結構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教學隨筆]: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2

  4.4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用相關的哲學觀點,結合實際,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等方法論要求加以說明。

  ②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進行闡釋。

  能力方面

    通過本框題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生活實際,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本框題知識的學習,認識到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的重要意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教學重點

  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教學難點

  要堅持適度原則。

  教學方法

  “閱讀—講授——議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l)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2)什么樣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復習學過的原理,導入本課方法論的教學,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適度原則的提出做好鋪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導人新課。

  量變和質變是密切聯系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的變化只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和限度才會發生質變。正確把握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1.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的指導意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閱讀提綱

  ①寓言《杰米揚的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②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個故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質的數量界限。好客熱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內,量的變化不會改變事物的質.而一旦超出這個界限,量的變化也會引起質的變化。鮮美的魚湯無疑是待客佳品,但過了量,豈不變成災難?在自然現象和社會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這是普遍現象。所以,我們看問題辦事情,首先要堅持適度原則。

  (l)要堅持適度原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3自然段至第131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思考第131頁第2自然段右邊的“議一議”小欄目的問題。

  (同學閱讀、討論后,教師講解、歸納。)

  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說;“過猶不及”,指事情做得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戰國時期著名辭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美人的美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他認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為超過這個“分寸”就太長、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寧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這句話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是干真萬確的。這里說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認識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這個度,就會變成謬誤了。由此可見,適當掌握事物的度,對于避免錯誤,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如同學之間開玩笑要適度,評價、表揚、批評要適度等等。(可適當請同學補充事例,達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過頭頭破血流7月20日零時許,山東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區寨上一食雜店門口,見其老鄉郭某正與人打牌。因其與郭是山東老鄉,平常關系也不錯。樊便當眾開玩笑叫郭綽號,并隨口說了一句罵娘話,郭聽后不悅,雙方遂發生口角。樊先用雨傘打郭,郭則持木凳還擊。隨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邊拿來一把菜刀,朝郭頭上砍。致郭輕傷,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兩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個房間里,其中一位將另一位裝有4萬元現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務臺里。公安機關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辯解說自己是在和好朋友開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機關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責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們,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開玩笑時一定要適可而止,掌握好度,絕不能開玩笑過分以致觸犯法律。

  一名司機因交通違章民警正要處罰時,他卻謊稱自己患“非典”,無端制造緊張氣氛,玩笑開過頭結果被拘留。 5月20日下午3時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機張某在無通行證的情況下,駕駛水泥罐車違章走禁行線,被北京豐臺交通支隊大紅門隊查獲。當民警上前糾正其違章行為時,張某謊稱自己正在發燒,可能是“非典”。民警隨即問他:發燒為什么單位還讓駕駛車輛?司機狡辯說沒有確診。見此情況,交通民警請示上級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線,將其臨時隔離,并勸告圍觀群眾避免近距離接觸。20分鐘后,身穿防護服的120醫務人員趕到現場,將張某送往醫院。經查,張某體溫正常,無疑似跡象。而張某此時卻說是在與民警開玩笑。非常時期,張某為躲避交通違章處罰拿“非典”開玩笑,制造緊張氣氛。根據相關法規,張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提問:為什么量變要轉化為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么,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為重要。因為,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就會貽誤時機。

  請同學閱讀教材第131頁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學生閱讀后,教師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適當補充說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

  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一些中學生也對“運氣”信奉有加,往往把一點小事或某種巧合視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陰影,影響學習和考試成績。

  (3)要重視量的積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請同學們思考:寓言中的這個大肚漢代表了哪種錯誤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1頁第5自然段。

  (同學閱讀后,發言,教師歸納。)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2.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請同學們閱談教材第132頁第1自然段。

  (l)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十四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確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和XX年遠景目標。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展望未來,我們應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和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許多人從小立下鴻鵠之志,決心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培養成才呢?其中一個 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注重知識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加強日常的思想修養。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刻苦學習法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國勤工儉學時已是43歲的人了。有人對他說,你這么大歲數了,學法文會有不少困難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說:“事情可以慢慢來,我今天43歲,一天學一個字,7年可以學會2755個字,那時我才50歲。假如一天學2個字,到46歲就可以學懂一國文字。我盡管笨,但沒有一天連2個字也學不會的。”果然,他憑著這股頑強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能讀懂法文科學書籍了。學習不可投機取巧,也不能好高務遠,而應當老老實實,一步步深入,一點一滴積累,還必須有頑強的毅力和藐視一切困難的氣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登上科學知識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    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用的人才。 

  有的同學雖有早日成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卻不能從點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長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會落空。因為小是大的基礎,大由小所組成。一切豐功偉績都是從一點一滴著手做出來的。我們要向徐特立、李時珍學習。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請同學們閱讀第132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

  事物的發展往往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趨勢和可能,一種是向前向上,一種是向后向下。對一個人來說,可能變好,成為對祖國和人們的有用之才;也可能變壞,成為社會的禍害。但是,不論向前向后,還是變好變壞。都離不開一定的量的準備。因此,我們應當注意量變的兩種相反的趨勢,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更應當注意這個問題。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墮落變壞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一下子”就變壞的。一個人墮落變壞,往往是從一首壞歌、一本壞書、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開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對小錯誤小缺點抱無所謂的態度,必須防微杜漸,把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個人變壞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漸,而一個人成長為一個偉人,也有一個艱苦磨煉的量的積累過程。雷鋒同志短暫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他所從事的活動也是我們大家天天遇到、時時看見的。而雷鋒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這一般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細小的一件件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構成的。

  三國時期的政治活動家劉備托孤(劉備臨終前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時寫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多媒體顯示:

  劉備托孤

  3)重視量的變化,還要學會“優化結構”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可以引起質變。所以,我們要想促成事物的質變,就應當有意識地研究事物的結構,優化事物的結構。企業的生產,即使生產要素不變,只要結構合理,就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時間的“優化”安排,也會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小結

  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德智體諸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

  b.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沒有量變就沒有發展

  c.任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行了農村體制的重大改革,使農村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事例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

  a.總體數量的變化引起質變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d.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3.人體沒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攝入太多,人會發胖并導致多種疾病。這說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們的主觀規定的

  4.XX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等生態建設工程,改善西部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是因為                                                       (  )

  a.要保持事物的質變,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

  b.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

  c.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

  d.只要有量變,就必然發生質變

  參考答案

  1.d      2.d     3.a      4.c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冊第四課第二節第二框題。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展觀點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狀態,回答事物怎樣變化、發展。因此,與第二、三課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由于本課內容從青年學生的實際出發,內容豐富,對于青年學生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著非常直接、非常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的重視和歡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題量變與質變原理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分析事物的發展,對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屬于哲學方法論的內容。所有這些都使得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學目標

  基于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特別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運用本框的哲學觀點,并以實例對其加以分析說明;并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進行解釋。

  能力目標:通過本框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通過本框教學,引導學生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學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以下內容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內容。

  教學重點:把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即青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從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學的重點。因為這是全課的重要教學、教育目標之一,也是我們進行世界觀,方法論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其中也滲透了政治課德育教育的目標。

  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因為這一原則對青年學生特別具有現實的啟發、教育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是比較難把握的,正所謂“知易行難”,所以需要加以特別的分析引導。

  4、對教材的整合及處理

  前一框題在講解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時說到既有數量的增減,還包括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因此,為了便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體現知識前后間的對應統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內容重視“優化結構”調整到前面重視量的積累這里進行講述。

  二、說教學構思

  本框知識的邏輯思路是:怎樣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即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知識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時間較為充裕,但也必須作到重點突出,詳略適當。所以,對于本框的難點,同時也是方法論意義的第一點“堅持適度原則”主要由教師講解分析實例完成。對于后面的內容,為了體現哲學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便于學生理解,主要讓學生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來總結方法論意義,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呢?這就需要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學是藝術,是科學,它的本質在與創造。教育家孔子說過:“法無常法,貴在得法”,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會有事半功倍之效。針對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

  三、說教法

  1、事例教學法。為了貫徹哲學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我把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聯系起來,既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歸納分析法。通過對比、討論等多種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啟發式教育這一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滲透素質教育新理論。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四、說學法

  1、創造條件,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師生互動教學,把教師的教轉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防止教師進行單向信息的傳遞。

  2、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轉變被動學習方式,在學習活動中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并能創新知識,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設計

  課堂導入的好壞,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著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和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導入時應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我在一開始便向學生展示我國三位航天英雄(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圖片,學生興趣大增,然后請學生講述我國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并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此時,讓學生從哲學上來思考,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量變與質變關系原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因此我們要學會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2、新課講授

  (1)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

  ①對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教學,具體說明如下: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飛船升空的過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后通過對飛船速度快慢對飛船影響的分析,說明要保持事物穩定的性質和狀態就必須把事物的量變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所以“要堅持適度原則”,并著重分析了什么是“適度”。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請學生聯系實際討論,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堅持適度原則的重要性,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②關于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的教學

  首先提問學生思考事物為什么要從量變到質變?如果事物的變化永遠維持在一定量的范圍內會有什么結果?不會有發展,不會前進,所以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為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使事物發生質變,發生飛躍,并且要把握時機。請學生根據神舟飛船發展歷程說明抓住時機實現事物飛躍、發展的重要性。同時,請學生聯系自身實際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不失時機促成飛躍的事例。

  事物要發展,發生質變必須先有量變,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③關于“重視量的積累”的教學,有一點要特別注意:

  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積累到一定程度從而發生質變,因此為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請學生運用知識聯系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說明這點,并對學生現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積累與以后自身的發展之間的關系聯系課本知識特別加以分析,以深化學生對現在知識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學生回憶前一框題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除了有數量的積累之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組合,所以在這里特別提請學生注意重視量的積累既有數量的積累變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并聯系我國現在發展過程中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的政策對優化結構的重要加以說明分析。然后請學生聯系學習的實際情況說明優化結構對學習效率的重要影響。

  (2)關于教學重點“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的教學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神舟飛船從一號到六號,實現從無人到載人的發展,其中無數次的對飛船的修改、設計,這些都與我國幾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國人千年飛天夢想的實現。所以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還告訴我們青年學生要學會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①要學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現在的學習

  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因為量的積累包括兩個方面:好習慣、好思想、好作風的積累有助于提高個人的修養和行為,而壞習慣、壞思想、壞作風的積累則會使我們往壞的方向變化,甚至使我們走入歧途。

  (3)關于本框小結

  為了使學生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本框小結即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和對我們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請學生歸納總結。

  3、課堂鞏固練習

  鞏固新知識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練習應以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為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后知識間的聯系能力。據此,設計以下練習:請學生運用哲學道理全面分析“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典故。

  4、布置作業

  請學生運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分析我國21世紀“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六、說媒體

  雖然目前的教學裝備已有很大改善,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但這節課我仍然選擇的是傳統教學手段,因為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多媒體上面,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設計與想法,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4

  《哲學常識》第四課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教案

  〖重點〗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

  〖素質要求〗

  知識方面:

  ①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用相關的哲學觀點,結合實際,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等方法論要求加以說明。

  ②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進行闡釋。

  能力方面:

  通過本框題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生活實際,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本框題知識的學習,認識到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的重要意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復習提問

  (l)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2)什么樣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復習學過的原理,導入本課方法論的教學,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適度原則的提出做好鋪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導人新課。)

  量變和質變是密切聯系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的變化只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和限度才會發生質變。正確把握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板書)

  1.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的指導意義(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27頁第2自然段的事例:想一想這一段右下角小欄目中的內容。閱讀提綱

  ①寓言《杰米揚的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②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個故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質的數量界限。好客熱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內,量的變化不會改變事物的質.而一旦超出這個界限,量的變化也會引起質的變化。鮮美的魚湯無疑是待客佳品,但過了量,豈不變成災難?在自然現象和社會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這是普遍現象。所以,我們看問題辦事情,首先要堅持適度原則。

  (l)要堅持適度原則。(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27頁第4自然段至第128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思考第128頁第2自然段右邊的"議一議"小欄目的問題。

  (同學閱讀、討論后,教師講解、歸納。)

  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說;“過猶不及”,指事情做得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戰國時期著名辭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美人的美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他認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為超過這個“分寸”就太長、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寧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這句話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是干真萬確的。這里說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認識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這個度,就會變成謬誤了。由此可見,適當掌握事物的度,對于避免錯誤,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如同學之間開玩笑要適度,評價、表揚、批評要適度等等。(可適當請同學補充事例,達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板書)

  提問:為什么量變要轉化為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么,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為重要。因為,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就會購誤時機。

  請同學閱讀教材第128頁第4自然段、第5自然段的事例。

  (學生閱讀后,教師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適當補充說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 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 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

  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一些中學生也對“運氣”信奉有加,往往把一點小事或某種巧合視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陰影,影響學習和考試成績。

  (3)要重視量的積累。(板書)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請同學們思考:寓言中的這個大肚漢代表了哪種錯誤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29頁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同學閱讀后,發言,教師歸納。)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2.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板書)

  請同學們閱談教材第129頁第3自然段至130頁第2自然段。

  (l)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板書)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十四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確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計劃和XX年遠景目標,展望未來,我們應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和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許多人從小立下鴻鵠之志,決心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培養成才呢?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注重知識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加強日常的思想修養。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刻苦學習法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國勤工儉學時已是43歲的人了。有人對他說,你這么大歲數了,學法文會有不少困難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說:"事情可以慢慢來,我今天43歲,一天學一個字,7年可以學會2755個字,那時我才50歲。假如一天學2個字,到46歲就可以學懂一國文字。我盡管笨,斷沒有一天連2個字也學不會的。"果然,他憑著這股頑強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目蒲榧恕q安豢賞痘應當老老實實,一步步深入,一點一滴積累.還必須有頑強的毅力和蔑視一切困難的氣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登上科學知識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有的同學雖有早日成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卻不能從點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長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會落空。因為小是大的基礎,大由小所組成。一切豐功偉績都是從一點一滴著手做出來的。我們要向徐特立、李時珍學習。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第13o頁第4自然段至第131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

  事物的發展往往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趨勢和可能,一種是向前向上,一種是向后向下。對一個人來說,可能變好,成為對祖國和人們的有用之才;也可能變壞,成為社會的禍害。但是,不論向前向后,還是變好變壞。都離不開一定的量的準備。因此,我們應當注意量變的兩種相反的趨勢,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更應當注意這個問題。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墮落變壞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一下子”就變壞的。一個人墮落變壞,往往是從一首壞歌、一本壞書、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開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對小錯誤小缺點抱無所謂的態度,必須防微杜漸,把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個人變壞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漸,而一個人成長為一個偉人,也有一個艱苦磨煉的量的積累過程。雷鋒同志短暫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他所從事的活動也是我們大家天天遇到、時時看見的。而雷鋒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這一般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細小的一件件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構成的。

  三國時期的政治活動家劉備托孤(劉備臨終前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時寫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只要我們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德智體諾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5

  4.4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用相關的哲學觀點,結合實際,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等方法論要求加以說明。

  ②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進行闡釋。

  能力方面

  通過本框題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生活實際,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本框題知識的學習,認識到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的重要意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教學重點

  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教學難點 

  要堅持適度原則。

  教學方法

  “閱讀—講授——議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l)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2)什么樣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復習學過的原理,導入  本課方法論的教學,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適度原則的提出做好鋪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導人新課。

  量變和質變是密切聯系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的變化只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和限度才會發生質變。正確把握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1.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的指導意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閱讀提綱

  ①寓言《杰米揚的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②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個故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質的數量界限。好客熱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內,量的變化不會改變事物的質.而一旦超出這個界限,量的變化也會引起質的變化。鮮美的魚湯無疑是待客佳品,但過了量,豈不變成災難?在自然現象和社會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這是普遍現象。所以,我們看問題辦事情,首先要堅持適度原則。

  (l)要堅持適度原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3自然段至第131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思考第131頁第2自然段右邊的“議一議”小欄目的問題。

  (同學閱讀、討論后,教師講解、歸納。)

  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說;“過猶不及”,指事情做得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戰國時期著名辭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美人的美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他認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為超過這個“分寸”就太長、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寧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這句話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是干真萬確的。這里說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認識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這個度,就會變成謬誤了。由此可見,適當掌握事物的度,對于避免錯誤,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如同學之間開玩笑要適度,評價、表揚、批評要適度等等。(可適當請同學補充事例,達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過頭頭破血流   7月20日零時許,山東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區寨上一食雜店門口,見其老鄉郭某正與人打牌。因其與郭是山東老鄉,平常關系也不錯。樊便當眾開玩笑叫郭綽號,并隨口說了一句罵娘話,郭聽后不悅,雙方遂發生口角。樊先用雨傘打郭,郭則持木凳還擊。隨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邊拿來一把菜刀,朝郭頭上砍。致郭輕傷,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兩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個房間里,其中一位將另一位裝有4萬元現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務臺里。公安機關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辯解說自己是在和好朋友開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機關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責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們,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開玩笑時一定要適可而止,掌握好度,絕不能開玩笑過分以致觸犯法律。

  一名司機因交通違章民警正要處罰時,他卻謊稱自己患“非典”,無端制造緊張氣氛,玩笑開過頭結果被拘留。 5月20日下午3時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機張某在無通行證的情況下,駕駛水泥罐車違章走禁行線,被北京豐臺交通支隊大紅門隊查獲。當民警上前糾正其違章行為時,張某謊稱自己正在發燒,可能是“非典”。民警隨即問他:發燒為什么單位還讓駕駛車輛?司機狡辯說沒有確診。見此情況,交通民警請示上級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線,將其臨時隔離,并勸告圍觀群眾避免近距離接觸。20分鐘后,身穿防護服的120醫務人員趕到現場,將張某送往醫院。經查,張某體溫正常,無疑似跡象。而張某此時卻說是在與民警開玩笑。非常時期,張某為躲避交通違章處罰拿“非典”開玩笑,制造緊張氣氛。根據相關法規,張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提問:為什么量變要轉化為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么,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為重要。因為,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就會貽誤時機。

  請同學閱讀教材第131頁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學生閱讀后,教師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適當補充說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

  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一些中學生也對“運氣”信奉有加,往往把一點小事或某種巧合視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陰影,影響學習和考試成績。

  (3)要重視量的積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請同學們思考:寓言中的這個大肚漢代表了哪種錯誤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1頁第5自然段。

  (同學閱讀后,發言,教師歸納。)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2.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請同學們閱談教材第132頁第1自然段。

  (l)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十四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確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展望未來,我們應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和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許多人從小立下鴻鵠之志,決心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培養成才呢?其中一個 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注重知識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加強日常的思想修養。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刻苦學習法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國勤工儉學時已是43歲的人了。有人對他說,你這么大歲數了,學法文會有不少困難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說:“事情可以慢慢來,我今天43歲,一天學一個字,7年可以學會2755個字,那時我才50歲。假如一天學2個字,到46歲就可以學懂一國文字。我盡管笨,但沒有一天連2個字也學不會的。”果然,他憑著這股頑強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能讀懂法文科學書籍了。學習不可投機取巧,也不能好高務遠,而應當老老實實,一步步深入,一點一滴積累,還必須有頑強的毅力和藐視一切困難的氣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登上科學知識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      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用的人才。 

  有的同學雖有早日成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卻不能從點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長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會落空。因為小是大的基礎,大由小所組成。一切豐功偉績都是從一點一滴著手做出來的。我們要向徐特立、李時珍學習。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請同學們閱讀第132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

  事物的發展往往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趨勢和可能,一種是向前向上,一種是向后向下。對一個人來說,可能變好,成為對祖國和人們的有用之才;也可能變壞,成為社會的禍害。但是,不論向前向后,還是變好變壞。都離不開一定的量的準備。因此,我們應當注意量變的兩種相反的趨勢,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更應當注意這個問題。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墮落變壞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一下子”就變壞的。一個人墮落變壞,往往是從一首壞歌、一本壞書、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開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對小錯誤小缺點抱無所謂的態度,必須防微杜漸,把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個人變壞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漸,而一個人成長為一個偉人,也有一個艱苦磨煉的量的積累過程。雷鋒同志短暫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他所從事的活動也是我們大家天天遇到、時時看見的。而雷鋒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這一般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細小的一件件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構成的。

  三國時期的政治活動家劉備托孤(劉備臨終前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時寫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多媒體顯示:

  劉備托孤

  (3)重視量的變化,還要學會“優化結構”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可以引起質變。所以,我們要想促成事物的質變,就應當有意識地研究事物的結構,優化事物的結構。企業的生產,即使生產要素不變,只要結構合理,就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時間的“優化”安排,也會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小結

  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德智體諸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

  b.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沒有量變就沒有發展

  c.任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行了農村體制的重大改革,使農村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事例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

  a.總體數量的變化引起質變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d.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3.人體沒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攝入太多,人會發胖并導致多種疾病。這說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們的主觀規定的

  4.200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等生態建設工程,改善西部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是因為                                                       (  )

  a.要保持事物的質變,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

  b.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

  c.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

  d.只要有量變,就必然發生質變

  參考答案

  1.d      2.d     3.a      4.c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6

  4.4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用相關的哲學觀點,結合實際,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等方法論要求加以說明。

  ②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進行闡釋。

  能力方面

  通過本框題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生活實際,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本框題知識的學習,認識到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的重要意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教學重點

  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教學難點 

  要堅持適度原則。

  教學方法

  “閱讀—講授——議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l)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2)什么樣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復習學過的原理,導入  本課方法論的教學,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適度原則的提出做好鋪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導人新課。

  量變和質變是密切聯系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的變化只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和限度才會發生質變。正確把握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1.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的指導意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閱讀提綱

  ①寓言《杰米揚的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②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個故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質的數量界限。好客熱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內,量的變化不會改變事物的質.而一旦超出這個界限,量的變化也會引起質的變化。鮮美的魚湯無疑是待客佳品,但過了量,豈不變成災難?在自然現象和社會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這是普遍現象。所以,我們看問題辦事情,首先要堅持適度原則。

  (l)要堅持適度原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3自然段至第131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思考第131頁第2自然段右邊的“議一議”小欄目的問題。

  (同學閱讀、討論后,教師講解、歸納。)

  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說;“過猶不及”,指事情做得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戰國時期著名辭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美人的美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他認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為超過這個“分寸”就太長、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寧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這句話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是干真萬確的。這里說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認識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這個度,就會變成謬誤了。由此可見,適當掌握事物的度,對于避免錯誤,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如同學之間開玩笑要適度,評價、表揚、批評要適度等等。(可適當請同學補充事例,達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過頭頭破血流   7月20日零時許,山東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區寨上一食雜店門口,見其老鄉郭某正與人打牌。因其與郭是山東老鄉,平常關系也不錯。樊便當眾開玩笑叫郭綽號,并隨口說了一句罵娘話,郭聽后不悅,雙方遂發生口角。樊先用雨傘打郭,郭則持木凳還擊。隨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邊拿來一把菜刀,朝郭頭上砍。致郭輕傷,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兩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個房間里,其中一位將另一位裝有4萬元現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務臺里。公安機關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辯解說自己是在和好朋友開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機關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責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們,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開玩笑時一定要適可而止,掌握好度,絕不能開玩笑過分以致觸犯法律。

  一名司機因交通違章民警正要處罰時,他卻謊稱自己患“非典”,無端制造緊張氣氛,玩笑開過頭結果被拘留。 5月20日下午3時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機張某在無通行證的情況下,駕駛水泥罐車違章走禁行線,被北京豐臺交通支隊大紅門隊查獲。當民警上前糾正其違章行為時,張某謊稱自己正在發燒,可能是“非典”。民警隨即問他:發燒為什么單位還讓駕駛車輛?司機狡辯說沒有確診。見此情況,交通民警請示上級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線,將其臨時隔離,并勸告圍觀群眾避免近距離接觸。20分鐘后,身穿防護服的120醫務人員趕到現場,將張某送往醫院。經查,張某體溫正常,無疑似跡象。而張某此時卻說是在與民警開玩笑。非常時期,張某為躲避交通違章處罰拿“非典”開玩笑,制造緊張氣氛。根據相關法規,張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提問:為什么量變要轉化為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么,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為重要。因為,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就會貽誤時機。

  請同學閱讀教材第131頁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學生閱讀后,教師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適當補充說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

  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一些中學生也對“運氣”信奉有加,往往把一點小事或某種巧合視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陰影,影響學習和考試成績。

  (3)要重視量的積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請同學們思考:寓言中的這個大肚漢代表了哪種錯誤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1頁第5自然段。

  (同學閱讀后,發言,教師歸納。)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2.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請同學們閱談教材第132頁第1自然段。

  (l)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十四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確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展望未來,我們應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和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許多人從小立下鴻鵠之志,決心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培養成才呢?其中一個 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注重知識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加強日常的思想修養。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刻苦學習法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國勤工儉學時已是43歲的人了。有人對他說,你這么大歲數了,學法文會有不少困難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說:“事情可以慢慢來,我今天43歲,一天學一個字,7年可以學會2755個字,那時我才50歲。假如一天學2個字,到46歲就可以學懂一國文字。我盡管笨,但沒有一天連2個字也學不會的。”果然,他憑著這股頑強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能讀懂法文科學書籍了。學習不可投機取巧,也不能好高務遠,而應當老老實實,一步步深入,一點一滴積累,還必須有頑強的毅力和藐視一切困難的氣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登上科學知識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      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用的人才。 

  有的同學雖有早日成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卻不能從點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長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會落空。因為小是大的基礎,大由小所組成。一切豐功偉績都是從一點一滴著手做出來的。我們要向徐特立、李時珍學習。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請同學們閱讀第132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

  事物的發展往往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趨勢和可能,一種是向前向上,一種是向后向下。對一個人來說,可能變好,成為對祖國和人們的有用之才;也可能變壞,成為社會的禍害。但是,不論向前向后,還是變好變壞。都離不開一定的量的準備。因此,我們應當注意量變的兩種相反的趨勢,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更應當注意這個問題。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墮落變壞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一下子”就變壞的。一個人墮落變壞,往往是從一首壞歌、一本壞書、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開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對小錯誤小缺點抱無所謂的態度,必須防微杜漸,把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個人變壞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漸,而一個人成長為一個偉人,也有一個艱苦磨煉的量的積累過程。雷鋒同志短暫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他所從事的活動也是我們大家天天遇到、時時看見的。而雷鋒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這一般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細小的一件件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構成的。

  三國時期的政治活動家劉備托孤(劉備臨終前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時寫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多媒體顯示:

  劉備托孤

  (3)重視量的變化,還要學會“優化結構”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可以引起質變。所以,我們要想促成事物的質變,就應當有意識地研究事物的結構,優化事物的結構。企業的生產,即使生產要素不變,只要結構合理,就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時間的“優化”安排,也會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小結

  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德智體諸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

  b.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沒有量變就沒有發展

  c.任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行了農村體制的重大改革,使農村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事例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

  a.總體數量的變化引起質變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d.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3.人體沒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攝入太多,人會發胖并導致多種疾病。這說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們的主觀規定的

  4.200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等生態建設工程,改善西部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是因為                                                       (  )

  a.要保持事物的質變,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

  b.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

  c.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

  d.只要有量變,就必然發生質變

  參考答案

  1.d      2.d     3.a      4.c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7

  第二框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學法指導】

  能用相關的哲學觀點,結合實際,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等方法論要求加以說明。

  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進行闡釋。

  【導學檢測】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必須做到: 第一, 要 堅持①     原則。第二 , 要不失時機地促成②       。第三, 要重視③      的積累。

  【考點達標】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

  b.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沒有量變就沒有發展

  c.任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行了農村體制的重大改革,使農村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事例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

  a.總體數量的變化引起質變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d.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3、人體沒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攝入太多,人會發胖并導致多種疾病。這說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們的主觀規定的

  4、有關文件指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等生態建設工程,改善西部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是因為                                                       (     )

  a.要保持事物的質變,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

  b.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

  c.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

  d.只要有量變,就必然發生質變

  5、XX年12月22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調整農業結構要分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體現的哲理(     )

  a.堅持適度原則                          b.不失時機促成事物飛躍

  c.注重量的積累                          d.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

  【高考演練】

  1、(08海南卷21)中國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常常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下列組合選項中,兩者都蘊含量變引起質變哲理的是

  a.干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b.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d.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2、(XX年兩廣卷)兩廣自古產荔枝,荔枝營養豐富,清甜可口,但進食過多則易患“荔枝病”。這說明(     )

  a.對荔枝的營養價值要一分為二地看待

  b.飲食要注意適度原則

  c.美食都有潛在的危險性

  d.為防微杜漸,應盡量少食荔枝

  [原理運用]:

  例:航天界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 在經過前四次無人飛船的試驗, 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五”、“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后, XX年10月24日又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開始了探月之旅,XX年9月23日再次成功發射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但這僅僅是航天事業的第一步。在此之后, 我國再發射載人飛船, 會將飛船的一個太空艙留在太空軌道, 使之成為空間實驗室; 通過多次發射, 多個太空艙在太空對接, 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間站; 再向前發展, 中國人探測月球甚至火星也將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的?

  答: ①前四次無人飛船實驗是“神舟”五號成功發射的前提和基礎。②“神舟” 五號是在前四次元人飛船實驗基礎上引起的質變。③從“神舟”五號到“嫦娥一號”及空間實驗室再到空間站、探測月球等, 是在新質基礎上不斷量變、質變的過程。

  [點評]: 解答此題要明確題目要求“如何體現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的”, 顯然要用歸納法。回答此題不僅要把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回答出來, 還要根據原理的三個層次從材料中找出哪些地方體現這些原理。

  【趣味心語】

  《寓言故事》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8

  4.4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用相關的哲學觀點,結合實際,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等方法論要求加以說明。

  ②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進行闡釋。

  能力方面

  通過本框題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生活實際,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

  覺悟方面

  通過本框題知識的學習,認識到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的重要意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教學重點

  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教學難點 

  要堅持適度原則。

  教學方法

  “閱讀—講授——議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l)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2)什么樣的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復習學過的原理,導入  本課方法論的教學,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適度原則的提出做好鋪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導人新課。

  量變和質變是密切聯系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的變化只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和限度才會發生質變。正確把握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1.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的指導意義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閱讀提綱

  ①寓言《杰米揚的湯》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②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做過了頭而結果適得其反的事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個故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質的數量界限。好客熱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內,量的變化不會改變事物的質.而一旦超出這個界限,量的變化也會引起質的變化。鮮美的魚湯無疑是待客佳品,但過了量,豈不變成災難?在自然現象和社會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這是普遍現象。所以,我們看問題辦事情,首先要堅持適度原則。

  (l)要堅持適度原則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0頁第3自然段至第131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同時思考第131頁第2自然段右邊的“議一議”小欄目的問題。

  (同學閱讀、討論后,教師講解、歸納。)

  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說;“過猶不及”,指事情做得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戰國時期著名辭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美人的美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他認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為超過這個“分寸”就太長、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寧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這句話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是干真萬確的。這里說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認識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這個度,就會變成謬誤了。由此可見,適當掌握事物的度,對于避免錯誤,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舉了很多事例,說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須堅持適度原則。如同學之間開玩笑要適度,評價、表揚、批評要適度等等。(可適當請同學補充事例,達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過頭頭破血流   7月20日零時許,山東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區寨上一食雜店門口,見其老鄉郭某正與人打牌。因其與郭是山東老鄉,平常關系也不錯。樊便當眾開玩笑叫郭綽號,并隨口說了一句罵娘話,郭聽后不悅,雙方遂發生口角。樊先用雨傘打郭,郭則持木凳還擊。隨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邊拿來一把菜刀,朝郭頭上砍。致郭輕傷,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兩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個房間里,其中一位將另一位裝有4萬元現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務臺里。公安機關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辯解說自己是在和好朋友開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機關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責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們,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開玩笑時一定要適可而止,掌握好度,絕不能開玩笑過分以致觸犯法律。

  一名司機因交通違章民警正要處罰時,他卻謊稱自己患“非典”,無端制造緊張氣氛,玩笑開過頭結果被拘留。 5月20日下午3時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機張某在無通行證的情況下,駕駛水泥罐車違章走禁行線,被北京豐臺交通支隊大紅門隊查獲。當民警上前糾正其違章行為時,張某謊稱自己正在發燒,可能是“非典”。民警隨即問他:發燒為什么單位還讓駕駛車輛?司機狡辯說沒有確診。見此情況,交通民警請示上級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線,將其臨時隔離,并勸告圍觀群眾避免近距離接觸。20分鐘后,身穿防護服的120醫務人員趕到現場,將張某送往醫院。經查,張某體溫正常,無疑似跡象。而張某此時卻說是在與民警開玩笑。非常時期,張某為躲避交通違章處罰拿“非典”開玩笑,制造緊張氣氛。根據相關法規,張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提問:為什么量變要轉化為質變呢?質變和量變哪個更重要?怎樣才能促成質變?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如果事物的發展僅僅是事物量的變化,那么,某事物就永遠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更為重要。因為,量變畢竟不等于質變,而沒有質變,事物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就不會有飛躍,就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句話,就沒有事物的發展。

  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如果瞻前顧后,畏縮不前,就會貽誤時機。

  請同學閱讀教材第131頁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學生閱讀后,教師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適當補充說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種體育知識競賽中,關鍵時刻卻“瞻前顧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陰影所困擾”,結果痛失良機的事例和教訓確實屢見不鮮。前者多屬心理素質問題,后者則多屬迷信問題。

  據報載,足球甲a聯賽中的種種迷信表現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隊爭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隊領隊串隊出征,連輸數場,后來因故有幾場缺席,該球隊卻連贏數場,于是,有人就說領隊是“霉鬼”,有他在必輸無疑,說的人多了,連領隊自己也懷疑起自己來了。最后隊里竟開會決定:最后數場保級之戰,領隊不得參加。

  某隊在關鍵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隊俱樂部董事長、總經理串領教練、球員共 10多人,到球場擺設香案、祭品,焚香禱告,求神保佑,連隊里的洋球員也拈香肅立,令人忍俊不禁。還有的人怕沖掉了好運氣,賽前不洗澡、不剃頭、不刮臉。

  一些中學生也對“運氣”信奉有加,往往把一點小事或某種巧合視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陰影,影響學習和考試成績。

  (3)要重視量的積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經》,其中講了一個寓言;“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

  請同學們思考:寓言中的這個大肚漢代表了哪種錯誤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31頁第5自然段。

  (同學閱讀后,發言,教師歸納。)

  寓言中的大肚漢,代表了一種錯誤觀點: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不重視量的積累,以為辦事情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只要搞某種突然的行動就能成功。

  實際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2.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

  請同學們閱談教材第132頁第1自然段。

  (l)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十四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確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展望未來,我們應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和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時期,許多人從小立下鴻鵠之志,決心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培養成才呢?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注重知識的一點一滴的積累,加強日常的思想修養。革命前輩徐特立同志刻苦學習法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國勤工儉學時已是43歲的人了。有人對他說,你這么大歲數了,學法文會有不少困難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說:“事情可以慢慢來,我今天43歲,一天學一個字,7年可以學會2755個字,那時我才50歲。假如一天學2個字,到46歲就可以學懂一國文字。我盡管笨,但沒有一天連2個字也學不會的。”果然,他憑著這股頑強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就能讀懂法文科學書籍了。學習不可投機取巧,也不能好高務遠,而應當老老實實,一步步深入,一點一滴積累,還必須有頑強的毅力和藐視一切困難的氣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登上科學知識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養成對祖國和人民有      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用的人才。 

  6pt; position: absolute; text-align: left; width: 47.3pt; z-index: -4" alt= type="#_x0000_t75" wrapcoords="-343 0 -343 21451 21600 2pt; position: absolute; text-align: left; width: 50.75pt; z-index: -5" alt= type="# 宋體;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有的同學雖有早日成才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卻不能從點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長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會落空。因為小是大的基礎,大由小所組成。一切豐功偉績都是從一點一滴著手做出來的。我們要向徐特立、李時珍學習。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請同學們閱讀第132頁第2自然段的內容。

  事物的發展往往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趨勢和可能,一種是向前向上,一種是向后向下。對一個人來說,可能變好,成為對祖國和人們的有用之才;也可能變壞,成為社會的禍害。但是,不論向前向后,還是變好變壞。都離不開一定的量的準備。因此,我們應當注意量變的兩種相反的趨勢,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處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更應當注意這個問題。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墮落變壞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一下子”就變壞的。一個人墮落變壞,往往是從一首壞歌、一本壞書、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開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對小錯誤小缺點抱無所謂的態度,必須防微杜漸,把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個人變壞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漸,而一個人成長為一個偉人,也有一個艱苦磨煉的量的積累過程。雷鋒同志短暫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他所從事的活動也是我們大家天天遇到、時時看見的。而雷鋒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這一般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細小的一件件為人民服務的小事情構成的。

  三國時期的政治活動家劉備托孤(劉備臨終前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時寫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多媒體顯示:

  宋體; mso-font-kerning: 0pt">

  劉備托孤

  (3)重視量的變化,還要學會“優化結構”

  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可以引起質變。所以,我們要想促成事物的質變,就應當有意識地研究事物的結構,優化事物的結構。企業的生產,即使生產要素不變,只要結構合理,就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時間的“優化”安排,也會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小結

  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這一原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德智體諸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

  b.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沒有量變就沒有發展

  c.任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d.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行了農村體制的重大改革,使農村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事例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

  a.總體數量的變化引起質變

  b.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d.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3.人體沒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攝入太多,人會發胖并導致多種疾病。這說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們的主觀規定的

  4.200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等生態建設工程,改善西部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還林換草”,是因為                                                       (  )

  a.要保持事物的質變,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

  b.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

  c.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

  d.只要有量變,就必然發生質變

  參考答案

  1.d      2.d     3.a      4.c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篇9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前面一框講的是量變與質變,本框是上一框的方法論意義,在上一框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在什么時候要重視量的積累,什么時候該抓住時機,促成飛躍,而何時又要堅持適度的原則。從而加強能力,提高覺悟。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能夠運用本課知識分析說明生活中的一些相關事例。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聯系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進行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為方式的能力。3、覺悟方面:引導學生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結合起來,增強社會責任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是本框教育重點,這是全課重要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一,也是我們進行世界觀、方法論教育的落腳點與歸宿。2、難點:要堅持適度的原則,這一原則對青年學生特別具有現實的教育、啟發意義,但在現實中,又是比較難把握的。四、教學方法: 

  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展開分析與討論,對于重點的教學,可選用一些正反的典型事例的錄像片、電視片等,增強教學效果,加強針對性,對于難點的教育,可采用一些典型的古詩、諺語等加強教育意義。五、教學過程與板書設計 

  用多媒體播放《杰米揚的湯》的動畫,引出一個道理,當我們不需要質變,而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的時候,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就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就會引起事物性質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應該:[一、要堅持適度的原則(板書)] 教師在此,結合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理論分析為什么要堅持適度的原則,然后,再由學生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堅持適度原則的相關事例加以佐證。比如學習刻苦本來是件好事,但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變成壞事,還可以舉一些現在很多的“小胖子”都與營養過剩有關加以說明。教師做好知識的過渡引出第二個問題:當我們不需要質變,就要堅持適度的原則,而當我們需要質變時又該怎么辦呢?一要[二、要視量的積累(板書)] ,結合上一框分析原因,為什么要重視量的積累,并加強人生觀教育,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的重要性,再回顧上一框量變的兩種情形,數量增減與排序的變化,得出量的積累同樣有這樣的兩種情況。而當量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能不能瞻前顧后,缺乏信心而痛失良機呢。在此,由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得出。[三、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板書)] 分析原因,舉和同學密切相關的事例證明,比如有些學生平時成績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等等。從正反面說明其重要性,最后教師總結。并出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之善小而不為”,由學生討論其哲學道理,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結束本課。    一、要堅持適度的原則 用量變引起質量的道理看問題  二、要重視量的積累    三、要不失時機地促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精選9篇) 相關內容:
  • 第一部分《經濟常識》 第七課 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教案(精選4篇)

    第一部分《經濟常識》第七課 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二、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誤區一 物質生活消費就是生存資料消費 ; 精神文化生活消費就是發展資料消費 ; 勞務消費即享受資料消費【剖析】〈 1 〉家庭消費的分類:按照消費的內容可以...

  • 第二課多變的價格(精選6篇)

    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一、內容標準 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識記: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 影響價格的因素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勞動生產率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替代品和互補品 理解:供求關系對價格變動的影響 價值與價格...

  • 必修2第二課《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精選4篇)

    【課標再現】內容目標提示與建議一、公民的政治生活1.2評述具體事例,比較不同選舉方式的特點;表達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權利的正確態度。¨ 民主選舉的意義,如代表民意、舉賢選能等。...

  • 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通用4篇)

    第二課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第一框 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一、學習目標知識目標:知道不同選舉方式既有各自的優點,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公民參與民主選舉的積極意義;明確公民依法行使選舉權的正確態度;說明公民如何行使選舉權。...

  • 《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學案(通用4篇)

    一、課標要求1、了解存款儲蓄的含義; 2、了解利息的含義與計算方法; 3、了解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二、教材梳理1、儲蓄存款的含義存款儲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神奇的貨幣》學案(通用6篇)

    一、考點解讀:1.了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1)商品是用于 的 。(構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 。二是用于 )(2)商品的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① 商品的 不同決定了商品需要進行交換(為什么要交換?)② 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

  •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精選7篇)

    第1課時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課前預習時政導入XX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要進一步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調控機制,進一步落實金融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體制,嚴厲打擊制造假幣行為,維護國家金融秩序。...

  • 什么是 經濟效益(精選2篇)

    一.教學目的要求1.認知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經濟效益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概念,了解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的關系,明確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和關鍵,認識到注重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性。...

  • 第八課第一節第一框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教案(精選2篇)

    一 教學目標:具體要求:1.知識要求:識記世界市場的含義、類型、產生條件以及當代世界市場的特點。2.能力要求:通過對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 高一政治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 | 78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l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动态图 | 日本高清在线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码 | 欧美DODK巨大黑人 | 日批网站免费观看 | 秋霞成人午夜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 盗摄牛牛av影视一区二区 | jizz超清|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 | 蜜桃网在线| 好爽好紧好大的免费视频国产 | 亚洲AV色噜噜男人的天堂 | 91人成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香蕉伊蕉伊中文视频在线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乱码 | 国产在线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天堂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91美剧网在线播放 | 亚洲一二三区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色 | 日本a级黄绝片a一级啪啪 | 国产色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 无码做爰视频WWW网站建设 | 猫咪成人网 | 国产精品福利视频萌白酱 | 欧美日本高清一区 |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亚洲av中文无码4区免费 |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 | 五月激情网址 | 日本爽快片100色毛片 | 91视频啪啪 | a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