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課程標準
7.教師應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開展美術教學。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擴展學習資源,開闊視野;指導學生學習用計算機技術創作美術作品,并利用國際互聯網大膽發表和傳播自己的美術作品和學習心得。
8.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美術教科書,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變和再創造;靈活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增強美術教學與當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聯系。
二、評價建議
1.根據本《標準》、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情況,制訂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發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的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指標。
2.提倡多主體評價。采用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和家長對學生評價等方式,尤其應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3.注重表現性評價。運用觀察、記錄、訪談、錄像、錄音、攝影等方式收集學生學習表現的信息,對學生在參與美術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
4.注重質性評價,提倡成長記錄評定。成長紀錄主要有“過程性成長記錄”和“成就性成長記錄”兩類。成長記錄評定的主要意義在于提供能使學生學會判斷自己進步的機會。學生在成長記錄中收集美術學習全過程的重要資料,包括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美術作業、相關美術信息(文字或圖像資料等)、自我反思以及他人評價的結果等。教師能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成長記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發展需求,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5.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包括分數或等級、評語、等級與評語相結合、座談、學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
6.建立促進美術教師成長的評價體系。教師應轉變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角色,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及時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以及需要改進之處。
7.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不斷成長。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1.美術教科書的設計和編寫要依據美術課程總目標的要求,確保教科書設計的總體思路與本《標準》的要求相吻合。
2.美術教科書的編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高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發展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作為教科書編寫的基點。
3.美術教科書的編寫應體現時代特點。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既要體現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也要反映本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
4.美術教科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基礎性、啟發性、應用性和拓展性,能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5.美術教科書的編寫應留有較大的余地,具有開放性。學校或地區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編寫適合本校或當地特色的教科書,以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學習需要。
6.美術教科書的編排應圖文并茂,做到文字表述準確、生動,圖像清晰,色彩準確,版式美觀、明了,印刷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