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國旗下講話(精選2篇)
第六周國旗下講話 篇1
國旗下講話
2006.3.20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是3月20日,3月份學雷鋒、樹新風主題教育月已經過去一大半時間。在這大半個月中,我們各個班級都開展了學雷鋒、樹新風活動,建立了好人好事記載本。我在3月份的第一次國旗下講話中就要求大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來開展學雷鋒活動。在這段時間里,我發現我們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加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我看了各個班級的好人好事記載本,發現有的班級好人好事非常多,一本本子快記完了,有的班級記載了3、4頁,有的是5、6頁,有撿到鉛筆的,有撿到紅領巾的,有撿到錢的、有在學習上互相幫助的,很多很多。在這次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中,也涌現出了一些比較突出、典型的事例:四(4)班的三位同學,徐影芬、袁丹晴、沈志佳,他們三個人在食堂門口撿到了25元錢,及時交給了班主任老師。后來經過班主任老師的調查,發現這是同班的一個同學掉的,是乘電瓶車的錢。……..五(3)班有位學生生病住院動了手術,知道這個消息后,他們班全體學生拿出了自己節省下來的零花錢,買了水果、鮮花、賀卡等到醫院看望生病的同學,給他送去了溫暖。三(1)班成立了學雷鋒小組,每天有一個小組,6~7個人,他們在課間、中午的時間主動的到校園里去撿紙屑,清潔了我們的校園。這些好人好事,他們這種拾金不昧、關心他人、樂于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學生學習。希望我們在以后的時間里,繼續把這種精神發揚下去。
在今天的國旗下講話中,我還要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雷鋒的釘子精神。說到釘子精神,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天,電影院里,電影還沒開演。一個姓賈的小學生發現前排座位上有個解放軍叔叔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覺得挺奇怪:電影馬上就要開演了,怎么還在看書?小學生探頭一看,原來是雷鋒叔叔。雷鋒是他們學校的校外輔導員。
“雷鋒叔叔,這么一點時間,你還看書啊?”小學生非常好奇地問。
雷鋒說:“時間短嗎?我已經看了三、四頁了。時間短,可是看一頁算一頁,積少成多嘛!學習,不抓緊時間不行啊!”雷鋒問小學生:“你對學習抓得緊嗎?”
姓賈的學生不好意思地答道:“不緊!”
雷鋒親切地說:“不抓緊可不好。你們在學校里學習,太幸福了。一定要認真地學。”這是一個關于雷鋒學習的小故事。
當雷鋒聽到有的同志說工作這樣忙,沒有時間學習時,他在日記中寫道:“有的人總說工作忙,沒有時間學習,我認為問題不在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學習,會不會擠時間。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于擠,愿不意愿鉆。
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鉆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雷鋒就是用釘子精神去刻苦學習的。作為學生,學習始終是第一位的。我們在學習上,要向雷鋒學習,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善于鉆。” 擠,不光要擠出時間,我覺得最關鍵是要擠出學習意識。從玩或者其它什么中找出這種學習意識,把其它不相關擠開,讓這種學習意識成為你心目中最主要的部分,那么擠時間就不是問題了。當時間出來后,你就可以開始鉆了。鉆:就是在學習上要刻苦鉆研,學習上遇到了困難,不要害怕、不要失去信心,要想盡辦法去克服困難。這就是鉆。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學習上能學習、發揚雷鋒的這種“釘子精神”,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你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第六周國旗下講話 篇2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星期一早上好!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要來談一談蘇州的城市精神。近幾天,蘇州的各大媒體都在宣傳蘇州城市精神。大家是否已經了解蘇州城市精神?是否了解了城市精神的深刻內涵?蘇州城市精神就是“崇文、融和、創新、致遠”:我們先來看“崇文”二字。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稱,蘇州是名副其實的人文薈萃之地。自唐至清一千三百年間,蘇州就出了四十五名狀元。蘇州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一級蘇州人善于學習、勤于學習的良好傳統從古代一直沿襲至今。現代蘇州更是涌現了百余名兩院院士,最終形成了蘇州特有的“狀元群”、“院士群”現象,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蘇州尚文崇教鄉風民俗的養成。我們再來看“融和”二字。它指的是博采眾長、協調發展。蘇州所要宣傳的是開放與包容并存的理念以及和諧的發展追求。同時,融和還體現了繼承和創造,既把蘇州人25XX年儒學思想,人文特色充分地表現了出來,又體現了一種動態追求,借鑒吸收一切先進文化所創造的有益成果,并在繼承和吸納的基礎上,不斷開拓、發揚光大。接著,我們來看“創新”二字。蘇州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堪稱奇跡。而創造奇跡的根本原因,就是蘇州人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敢于植根于現實,踏出一條條符合當地實際、大發展大變革的創新之路。改革開放初期,蘇州憑一股“四千四萬”精神,叩開了工業時代的大門;經濟國際化階段,蘇州摸索出了一條依靠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路;在全面推進“兩個率先”的進程中,蘇州在生動實踐“三創”精神的同時,創造了“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三大法寶。蘇州在與時俱進中不斷賦予創新以新的內涵,使蘇州發展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最后,我們來看“致遠”二字。受吳地文化的影響,蘇州一直在探尋和追求“寧靜致遠、內斂不張揚”的境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狀態,成為了蘇州人和蘇州城市永恒的價值目標。在當前實踐“兩個率先”的進程中,需要各種生活要素、生產因素和環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更需要我們發揚著眼長遠、開拓創新、勇往直前的奮進精神搶抓機遇,爭先發展,“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園區經驗“都是致遠精神不同形態的反映。同時,這種”不露也鋒芒“、又深度的闖勁、韌勁也是蘇州人一貫的追求風格。“崇文、融和、創新、致遠”。蘇州城市精神,是這座充滿古韻今風魅力的城市之魂,是這個城市的核心標識,體現的是蘇州城的凝聚力、精神動力和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作為蘇州的青少年,我們要牢記我們的城市精神,并且進一步弘揚這種精神,加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真學習,健康成長,共同為蘇州的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而努力奮斗。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發揚蘇州精神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這里提出一個要求:“有禮貌,不奔跑,互相見面要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