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和滅火》的課堂實施與課后反思
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我們對燃燒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們又知道了一些滅火的方法。本課題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燒的條件和原理,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來探討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說明為什么會發生爆炸,并通過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來加強對安全的認識,引出關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說明隨時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目的要求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3、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內容重點
1、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探究思路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 2003學年初三(5)班,本班學生總體基礎較好,大部分同學具備獨立完成探究實驗的能力或通過組成小組討論的方式來獲得結論。但還有個別同學基礎較低,反應較慢,需要基礎好的同學幫助,所以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基礎好的學生幫帶基礎差的學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教學手段
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得出結論;聯系生活實際,利用課件、錄象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實施過程
展示有關燃燒的圖片:見投影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學習中你們碰到過有哪些燃燒的例子?
[學生答案實錄]:(1)家里做飯時石油氣的燃燒
( 2)燒烤時碳的燃燒
( 3)紙張的燃燒
( 4)森林大火
……
[提問]怎樣才能燃燒?
[學生答案實錄]:(1)我覺得燃燒必須有東西才行,還要有火。
( 2)我覺得燃燒需要摩擦。
( 3)我覺得燃燒需要很高溫度
( 4)我覺得燃燒需要氧氣
……
[提問]要了解燃燒需要哪些條件,應該怎么來研究呢?
[學生答案實錄]:做實驗唄!做實驗,觀察現象,還要做實驗進行分析。
[學生探究實驗]:燃燒的條件的探究
實驗完畢!
[提問]通過剛才的實驗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答案實錄]:(1)現象:熱水上面的白磷燃燒,熱水上面的紅磷沒有燃燒,熱水里的白磷也沒有燃燒。(2)現象說明:①說明可燃物燃燒的溫度不同,有的高,有的低;②說明不同可燃物燃燒需要的溫度不同。③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有一定的溫度。④有一定的溫度和可燃物這兩個條件還不行,比如在本實驗熱水中的白磷溫度雖然高但沒燃燒,但在熱水上面的白磷溫度沒有熱水中那么高但燃燒了,說明光有可燃物和一定的溫度兩個條件還不行,還要有氧氣,有了氧氣,才能燃燒。
[板書]一、燃燒的條件:
1、缺一不可
可燃物
2、氧氣(或空氣)
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
介紹一些物質的著火點:
物質
著火點 /℃
白磷
40
紅磷
240
木材
250~330
木炭
320~370
乙醇(酒精)
558
無煙煤
700~750
[提問]你認為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和在空氣中燃燒現象相同嗎?
[學生答案實錄]:當然是在純氧中燃燒得劇烈!
[提問]你認為同一張紙把它翻開來燃燒和把紙揉成一團燃燒,哪一種燃燒的速度更快、更劇烈?
[學生答案實錄]:當然是把它翻開來燃燒得劇烈!
[提問]上面兩個問題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答案實錄]:①氧氣越純,燃燒越旺
②增大與氧氣接觸的面積,燃燒越快
③可燃物越大火越大
④氧氣越多火越大
……
[老師小結]上面兩種現象說明了氧氣的濃度越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越劇烈。
[提問]根據燃燒的條件,結合[實驗7-1]和[圖7-7]你認為滅火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滅火?
[學生猜想]吹、搖、用水、蓋、捏、沙、濕毛巾、用爆炸、滅火器、降雨、報警119……。
[探究實驗]實驗7-1
[提問]同學們通過你們的實驗探究,你們可能知道哪些方法可以滅火,但是你們知道其中的原理嗎?
[學生答案實錄]①用燒杯把蠟燭罩住蠟燭熄滅,是因為缺氧
②沒有把蠟燭罩住,蠟燭沒有熄滅,是因為有氧氣
③加入鹽酸和碳酸鈉的燒杯蠟燭熄滅,這是因為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使蠟燭缺氧熄滅。
[提問]還有沒有其它方法熄滅蠟燭?
[學生答案實錄]①用兩個木條夾住蠟燭火焰。(隔絕氧氣)
②還可以用剪刀把燭芯剪掉。(隔離可燃物)
③用水澆(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④用嘴吹(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
[板書]二、滅火的原理
1、隔絕氧氣(或空氣)
2、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3、隔離可燃物
[提問]在生活、生產中有沒有專門的滅火工具呢?
[答]有,滅火器、消防栓等
[分組實驗]以小組為單位動手試驗滅火器
簡介滅火和消防設備:見投影
[思考]為什么在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定,絕不允許違章操作?
看錄象:粉塵爆炸實驗
[歸納]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地燃燒,就會在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
[板書]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展示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見投影
[講解]講述有關防火的重要性、必要性,讓學生重視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