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欣賞》教案(精選15篇)
《數學欣賞》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情景中,嘗試比較自己和同伴的身高,感知身高和買票的關系。
2、初步了解生活中有關買票的規則。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PPT課件、黑板兩塊、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身高卡、代用卷、膠棒)
活動過程:
一、導入師:"我們都生活在揚州,揚州有許多美麗的地方,看看這是哪兒?(播放課件:文昌閣,對了,這是文昌閣,它位于揚州市中心,是揚州標志性建筑。"師:"看看這是什么地方呀?(播放課件:五亭橋),五亭橋又叫蓮花橋,是揚州瘦西湖里的一個景點。"師:"再看看這又是什么地方?(播放課件:茱萸灣公園),你們都認識呀,去過沒有?有的小朋友去過,有的小朋友沒有去過,不要緊,今天老師就要帶你們去茱萸灣公園玩一玩。"
二、買票
1、了解120厘米標線。
師:"要去公園我們等坐交通工具,坐什么交通工具呢?我們來看一看,這是什么車?(播放課件:公共汽車),那公交車上這樣的東西,你們見過嗎?你覺得這是什么?(播放課件:扶手),那你們發現扶手上有什么特別的東西?(幼兒說)那扶手上這條銀色的標線有什么用呢?(幼兒說)"師小結:"原來這條標線是來測量我們的身高的。"師:"那為什么要測身高呀?"師:"如果坐車時身高達到了這條標記就需要買票,如果不到這條標線就不需要買票了。"師:"那這條標線表示多少厘米呢?(幼兒說),到底是多少厘米呢?我們來看一看(播放課件:120厘米)。"師小結:"原來坐車時身高在120厘米以上就需要買票,身高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買票,也就可以免費坐車了。"
2、比身高。
(1)、師:"昨天你們老師已經和你們共同制作了身高卡,拿出你們的身高卡,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在比一比?(幼兒相互討論)誰來告訴大家你的'身高是多少?"(幼兒說)師:"小朋友們都很棒,都知道自己的身高,那你覺得你需要買票嗎?為什么?你呢?為什么?"(個別幼兒說)師小結:"原來他的身高在120厘米以上就需要買票,他的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買票了。"師:"這里有兩塊黑板,這塊黑板是需要買票的,這塊黑板是不需要買票的,看看你自己的身高卡,應該貼在那塊黑板上,上來試一試。"
(2)、檢查作業。師:"我們來看看你們的身高卡,先看這塊黑板,這塊黑板上是貼需要買票的,那他的身高一定在120厘米以上?他們貼的對嗎?再看看這里的身高卡都是不需要買票的,也就是身高要在120厘米以下,貼的對嗎?"發現。師:"看看這個小朋友的身高正好是120厘米,那你們覺得他需要買票嗎?師:"老師告訴你們,身高只要達到120厘米就需要買票了。"
3、介紹其他交通工具的買票規則。
師:"公共汽車是需要買票的,還有什么地方也需要買票呢?(播放課件:地鐵),這是什么?地鐵是軌道交通,它的標志是什么?(播放課件:120厘米以下免票),你們認識嗎?免票是什么意思?和剛才公交車的要求一樣嗎?"師小結:身高在120厘米以上就需要買票,身高在120厘米以下就不需要買票,也就是免票了。"
三、游戲:買票
(1)、解讀公園買票規則。
師:"下了車,我們就到公園了(播放課件:茱萸灣公園),進入公園,我們首先要干什么?(播放課件:排隊買票),那到公園買票又有什么標準呢?(幼兒說)(播放課件:120厘米標線)。"師:"120厘米標線是什么意思?(幼兒說),我們來看看它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和你們說的一樣嗎?(播放課件:120厘米以下半票)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半票?(幼兒說),那我們來看看全票是多少錢?(播放課件:票價:10元),再想一想,全票是10元,那半票是多少錢?(幼兒說),對不對?"師小結:"原來半票的意思就是取原來門票價錢的一半,知道了嗎?那茱萸灣公園120厘米以上的游客需要買什么票?多少錢?120厘米以下的有游客需要買什么票?又多少錢呢?原來公園買票的標準和公交車買票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2)、幼兒操作買票。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買票,在后面的桌上有許多5元、10元的代用卷,等一會兒請你們拿著自己的身高卡,把這個代用卷貼在身高卡的下面,你要想清楚,你要貼全票還是貼半票?聽清楚了嗎?好,上來拿下你的身高卡去買門票。(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并提醒要求)。"檢查作業。師:"我們來看看買全票的和買半票的對不對?先看看買半票的需要多少錢?對不對?全對了,等一會兒我們可以進去玩了。再來看看買全票的,對不對?你們發現了嗎,有兩種不一樣的方法,為什么會有兩種不一樣方法?(幼兒說)"。師(播放課件):"原來買半票需要5元錢,買全票需要10元錢,也可以用兩個5元錢去買全票。"師:"我們買好了票,現在可以進茱萸灣公園玩了,我們出發吧!"
幼兒在學習中理解能力其實很高,有的超出了教師的設想,他們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較成熟。教師應考慮到目前兒童的認知水平,適當提高對幼兒認知水平的情景假設。使教學最大程度接近幼兒最近發展區。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的回應出乎老師的意料,他們能準確把握課本中的圖片所提供的含義,并將其用語言表達出來。只有少數認知水平發展緩慢的學生不能及時了解課文的含義,在老師的引導下也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慢慢認識到課文背后的意義——遵守規則,不能隨意破壞規則。從而教師引導學生遵守學校的規則,交通規則,以及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習慣。
通過本課程我應該及時糾正自己對幼兒認知水平的認識,針對本班不同兒童的發展設計課程,使每個兒童通過學習都有收獲,有所發展。在教學中還應該加強教學組織策略的學習,使幼兒在學習中既能收獲知識,又能收獲快樂。
以后再上本課我希望能在課程中加入一個排隊的游戲,讓幼兒能及時學以致用,同時在游戲中快樂成長。
《數學欣賞》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欣賞與繪制的圖案的過程,體會平移、旋轉與對稱在圖案中的應用。
2、參與收集、設計圖案的活動,感受圖案的美。
3、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能利用對稱、平移與旋轉等方法繪制精美的圖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未完成的一些軸對稱圖形。
導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把你見到的美麗的圖片收集起來。
2.你能找出哪些是由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圖片嗎?
二、自主學習新知:
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移和旋轉這兩種現象,它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藝術家們運用平移和旋轉創作出了很多美麗的圖案,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玩中學
1. 看一看:
出示課本p22四幅圖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每幅圖上畫的是什么?
2. 說一說:
①同桌互相說一說上面每幅圖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把這個圖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②上面那幅圖案是軸對稱的?
3. 畫一畫:
1、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未完成的軸對稱圖形:
(1)引導學生獨立畫出給出圖形的對稱圖形。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畫法,班內進行匯報。
(3)認真觀察原有圖案的構圖特征,看看它是由哪一個圖形,經過怎樣的變化得到的。
2、設計圖形
(1)在原有的圖案的基礎上繼續畫下去。
(2)把畫好的.圖案給小組內的同學看一看,互相進行評價,選出最好的在班內展示。
三、學生可以根據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說說自己的收獲。
四、檢測達標:
1.基礎達標:
(1)做課本p23的“畫一畫”1.2題。
2.鞏固提高
完成23頁“練一練”第1題。
將樹葉平移或旋轉,在格子紙上繪制你喜歡的圖案。
五、拓展遷移
完成23頁“練一練”第2題。
引導學生用“附頁2”中圖5提供的一只蝴蝶的圖形通過平移、旋轉或對稱設計一幅圖案。在繪制之前,先與同桌說一說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后動手設計。
六、布置作業
《數學欣賞》教案 篇3
[核心必知]
1.預習教材,問題導入
根據以下提綱,預習教材P2~P5,回答下列問題.
(1)對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a1x+b1y=c1,①a2x+b2y=c2,②其中a1b2-a2b1≠0,如何寫出它的求解步驟?
提示:分五步完成:
第一步,①×b2-②×b1,得(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b2c1-b1c2a1b2-a2b1.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a1c2-a2c1a1b2-a2b1.
第五步,得到方程組的解為x=b2c1-b1c2a1b2-a2b1,y=a1c2-a2c1a1b2-a2b1.
(2)在數學中算法通常指什么?
提示:在數學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規則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明確和有限的步驟.
2.歸納總結,核心必記
(1)算法的概念
12世紀的算法指的.是用阿拉伯數字進行算術運算的過程續表
數學中的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規則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明確和有限的步驟
現代算法通常可以編成計算機程序,讓計算機執行并解決問題
(2)設計算法的目的
計算機解決任何問題都要依賴于算法.只有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分解為若干個明確的步驟,即算法,并用計算機能夠接受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出來,計算機才能夠解決問題.
[問題思考]
(1)求解某一個問題的算法是否是的?
提示:不是.
(2)任何問題都可以設計算法解決嗎?
提示:不一定.
《數學欣賞》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度、分、秒,會進行度、分、秒間單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計算。
2、通過度、分、秒間的互化及角度的簡單運算,經歷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感和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3、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見解,從而在交流中獲益。
教學重點
度、分、秒間單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計算。
知識難點
度、分、秒間單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計算。
教學準備
量角器、三角尺。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復習
任意畫一個銳角和鈍角,用字母分別表示這兩個角,用量角器分別理出這兩個角的度數。復習角的概念,角的表示及量角器的使用,為學習角度制作準備。
探究新知在航行、測繪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上述類似問題,即如何描述一個物體的方位。
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描述方法,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斷移動可疑船的位置,讓學生描述緝私艇的航線,探求解決問題的規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東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東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來表示。北偏東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東45度、南偏西45度,分別稱為東北方向、西北方向,東南方向、西南方向。
《數學欣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并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
3、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長方形紙板,不同邊長的正方形紙片(硬卡紙做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動手操作
1、情境導入
2、出示問題,明確要求。(理解重點要求,如整分米數,整塊)
3、學生猜測可選用幾分米的地磚。
4、介紹教具,明確活動要求、
5、小組活動。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學生作品,得出結果。
2、教師將不同鋪法展示到課件上。
3、明確王叔叔對地磚的要求必須符合什么條件。(地磚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
4、引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揭示課題。
5、鞏固練習課本80頁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出示例2,獨立思考,做在練習本上,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歸納方法,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之間的關系。(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他們公因數的倍數,他們的公因數是最大公因數的因數。)
四、鞏固練習,總結提升
1、81頁做一做,獨立思考,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2、總結規律。(當兩個數是倍數關系時,較小的數就是最大公因數。兩個數的公因數只有1時,那他們的最大公因數就是1。)
五、小結
談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數學欣賞》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數字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認識數字并理解其意義是為以后學習好科學打好基礎。由于有一部分幼兒對1、2有了認識并能理解其意義。所以,這節課我設計了:《小小食品店》。注重從感知入手,從具體到抽象,從易到難,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貫穿全部過程。
活動目標
《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數等現象產生興趣。構建初步的數的概念。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數字1、2、3,感知其意義。
2、體驗共同游戲的樂趣,喜歡我們的班級。
3、能收拾好游戲的玩具。熟悉班級常規。
教學方法:
由于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幼兒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等特點。我選擇了利用游戲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小小食品店”里面,幼兒來當顧客,我通過操作法、游戲法和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主動進行學習。
活動準備 :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所以,在活動準備的材料中,我選擇了干葡萄干、小糖粒、花生、餅干等幼兒常見且喜歡吃的小食品作為教具。幼兒使用的小筐和紙片等符合安全和衛生要求的。另外,在教具的使用中引導幼兒觀察、思考,逐步從具體形象向抽象的方向過渡。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綱要》指出:“數學學習扎根于兒童的生活與經驗,在探索中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為了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情景中活動。我創設了開食品店的形式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天線寶寶開的是什么店?”然后請幼兒說說天線寶寶的店里面有什么東西。
(二)、基本部分:
這部分以“買食品”、“吃食品”這一系列游戲情景串聯教學過程,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認識數字1、2、3。其次,考慮到小班幼兒認識數字的特點,不易理解其意義。我就重數字與實物相匹配,引導幼兒理解數字,減低幼兒學習難度。同時通過指認的形式幫助幼兒認識鞏固對1、2、3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1、2、3時,依照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逐步引導幼兒的思維向多維發展。
在“吃食品”的活動中,要求幼兒按數字和實物相匹配的原則。請幼兒講一講你買的是什么?有的幼兒說“是2顆葡萄干”,有的說“是2粒紅色的糖”、還有的說“是2片三角形的餅干”。在此基礎上,老師小結,肯定幼兒從顏色、形狀的表述,同時鼓勵一個幼兒可以從顏色、形狀兩維角度選擇。發展幼兒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求幼兒要將自己買的什么東西講給你的好朋友聽,可以將食品共同分享。針對“買食品”的要求,做了不同層次的安排,讓每個幼兒分別按不同的要求去參加活動。從而使每個幼兒有所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三)、結束部分:
活動的最后為“圖卡操作”,這一游戲的目的是為區域活動中的練習做示范。我為幼兒準備了一組實物卡片和數字卡片還有固體膠,在粘貼的過程中加深幼兒對數字意義的理解。是集體教學活動同自主自學的區域活動結合起來,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個別練習的機會。在活動結束后。我要求幼兒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要物歸原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以上是我對數學活動《小小食品店》的設計思路,在活動中我始終要體現的是:幼兒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活動的支持者與引導者,是環境的創設者,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為幼兒全面發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空間。
《數學欣賞》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問題的含義,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應用題的一般結構和求百分率思考過程的主要步驟,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生活中百分率問題的含義。
教學難點: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口答:
1、24是50的幾分之幾?
2、13厘米是43厘米的幾分之幾?
3、10千克是45千克的幾分之幾?
提問:要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應怎樣求?
每個題中的單位1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1(1)
1、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審題,理解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及問題。
(2)掌握什么是達標率.
(3)怎樣求達標率。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發現疑難。
3、學生逐步匯報。
達標率是指達標學生的人數占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幾。
達標率=達標學生人數/學生總人數×100%
120/160×100%
=0.75×100%
=75%
(二)教學例1(2)
學生自學85頁教學內容,了解發芽率的計算方法。并進行計算填寫在表格中。
教師提問:
什么叫發芽率?(發芽率是求發芽種子數占實驗種子數的百分之幾。)
這三種.種子哪種.種子的發芽率高?(大蒜發芽率高。)
讓學生感知發芽對農民伯伯的重要性,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珍惜糧食。
(三)其它百分率學生完成做一做第1題,了解:
出勤率=出勤人數/應出勤人數×100%
成活率=成活棵樹/種植棵樹×100%
命中率=命中球數/投球總數×100%
岀粉率=面粉重量/小麥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花生的重量×100%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進行總結。
三、當堂測評
練習二十的1至4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呢?學生暢所欲言。
設計意圖
1、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學生自學習慣。
2、從達標率到出油率,拓寬知識面。
教學后記
《數學欣賞》教案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3、談話:周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教學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課件出示地圖:點擊南京出示溫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里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式度)。
(2)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教師結合課件,突出上海的氣溫在零刻度線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4)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② 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5)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了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并讀一讀。(寫在卡片上)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P4第2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師把有關網頁帶來了。(課件出現網頁,上面有簡單的文字介紹)。誰來讀一讀這段介紹。
2、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張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請看。(課件動態地演示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動態演示吐魯番盆地的海拔情況)。
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數據(課件顯示)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8844.43也可以寫成8844.43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于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于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么來說服我?
② 如果有學生發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結合圖)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限線,0℃以上的溫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示,低于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于。但對于正數和負數來說,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正數和負數)
五、聯系生活,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溫度是____。 水結冰時的溫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 。
3.討論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
(1)存折: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來的錢為標準,取出了800元記作-800;存入了1200元記作1200元,還可以記作+1200元)
(2)電梯: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為界線,地平面以上一層我們用1或+1來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層)。老師現在要到33層應該按幾啊?要到地下3層呢?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正數和負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零攝式度以上和零攝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與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都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數學欣賞》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編5以內的加法應用題。
2.初步獲得編加法應用題的感性經驗。
活動準備
1.教具:1個小熊玩具和1個小老虎玩具,玩具蘋果4個。
2.幼兒每人一個小筐子,內分別裝有5以內的玩具,如有的裝公共汽車3輛、有的裝小轎車4輛、有的裝小兔2只、有的裝水果5個等。
3.分組活動材料:
桌上擺放5輛車,有公共汽車和小轎車、有紅色的和黑色的車
教學具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邊操作實物邊描述。
1.教師:我先買了1個小熊玩具,又買了1個小老虎玩具,我一共買了2個玩具。
聽清楚老師怎么說的了嗎?
請小朋友照著老師說的也來說一說。
2.教師出示4個蘋果,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描述。
二、幼兒根據自己框子里的玩具,學習描述。
1.幼兒兩人一組,根據筐子里的玩具,互相描述,教師傾聽幼兒編題情況。
2.師幼分享交流:框子里有什么玩具?可以怎么說?
三、教師在幼兒描述的基礎上,仿編加法應用題。
1.教師:如果把“一共有3輛汽車”變成一個問題問大家,應該怎么問?(一共有幾輛汽車?)
2.提出要求:請小朋友根據框子里的玩具情況編一道加法應用題吧。
3.幼兒兩人一組,根據筐子里的玩具情況仿編應用題。
4.師幼分享交流:框子里有什么玩具?你是怎么編應用題的?
5.幼兒分組活動,根據情景自由編加法應用題。
介紹各組材料:
(1)桌上擺放5輛車,有公共汽車和小轎車、有紅色的和黑色的車。
(2)桌上擺放4只玩具兔子,有小灰兔和小白兔、有大兔子和小兔子。
(3)桌上擺放3個玩具碗,大小、顏色不同;第四組:桌上擺放4個蘋果,大小、顏色不同。
玩法:兩人一組,根據桌上擺放的玩具編加法應用題。一個編,一個聽,然后交換角色,
繼續觀察玩上的不同點,編另外一道 加法應用題。
(4)幼兒分組自由編加法應用題,。
教師傾聽幼兒編題情況,特別是最后的問句。
5.師幼分享交流:你選用什么玩具?怎么編題的?
活動延伸
在數學區投放玩具,引導幼兒根據玩具特征仿編加法應用題。
《數學欣賞》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估算黃豆粒數
教學目標:
學會估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
利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黃豆,杯子,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生:黃豆。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黃豆有多少粒嗎?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黃豆有多少粒。
二、小組討論,確定方案。
師:你們可以用課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
四、匯報交流
方案一:
先數一杯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二:
先測一把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三:
先測100粒黃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稱出總重量,再用除法計算即可。
五、小結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請大家都要做留心觀察的人。
《數學欣賞》教案 篇1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等差數列定義等差數列通項公式
能力目標
掌握等差
數列定義等差數列通項公式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歸納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等差數列的概念的理解與掌握
等差數列通項公式推導及應用教學難點等差數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應用
教學過程
由《紅高粱》主題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數列定義
問題:多媒體演示,觀察——發現
一、等差數列定義:
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例1:觀察下面數列是否是等差數列:…。
二、等差數列通項公式:
已知等差數列{an}的首項是a1,公差是d。
則由定義可得:
a2—a1=d
a3—a2=d
a4—a3=d
an—an—1=d
即可得:
an=a1+(n—1)d
例2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a1是3,公差d是2,求它的通項公式。
分析:知道a1,d,求an。代入通項公式
解:∵a1=3,d=2
∴an=a1+(n—1)d
=3+(n—1)×2
=2n+1
例3求等差數列10,8,6,4…的第20項。
分析:根據a1=10,d=—2,先求出通項公式an,再求出a20
解:∵a1=10,d=8—10=—2,n=20
由an=a1+(n—1)d得
∴a20=a1+(n—1)d
=10+(20—1)×(—2)
=—28
例4: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6=12,a18=36,求通項an。
分析:此題已知a6=12,n=6;a18=36,n=18分別代入通項公式an=a1+(n—1)d中,可得兩個方程,都含a1與d兩個未知數組成方程組,可解出a1與d。
解:由題意可得
a1+5d=12
a1+17d=36
∴d=2a1=2
∴an=2+(n—1)×2=2n
練習
1。判斷下列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
①23,25,26,27,28,29,30;
②0,0,0,0,0,0,…
③52,50,48,46,44,42,40,35;
④—1,—8,—15,—22,—29;
答案:①不是②是①不是②是
等差數列{an}的前三項依次為a—6,—3a—5,—10a—1,則a等于
A、1 B、—1 C、—1/3 D、5/11
提示:(—3a—5)—(a—6)=(—10a—1)—(—3a—5)
3、在數列{an}中a1=1,an=an+1+4,則a10=。
提示:d=an+1—an=—4
教師繼續提出問題
已知數列{an}前n項和為……
作業
《數學欣賞》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景,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活動發現并歸納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中表示時間的方法和相互轉化的規律,并能正確進行互化。
3、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理解24時記時法,能正確用24時記時法表示生活中的時刻。知道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的含義。
難點:掌握兩種不同記時法的特征,發現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中表示時間相互轉化的規律,正確對這兩種記時法進行相互轉化。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實物鐘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故事: 李 老師寒假時約好和朋友去北京旅游,飛機票是由朋友負責買的,出發前一天,朋友提醒我說,明天7時,飛機場門口不見不散。怕堵車,我出發比較早,7點半就到了,可是我左等右等,還不見我朋友,快到7點時我給我朋友打電話,你猜是怎么回事?——1天有兩個7時
二、自主探究
(1)1天=24小時。
師:從鐘面上看,時針走一圈最多也就12個小時,怎么會有兩個7時?
師: 1天有幾個小時(板書:1天=24小時)
師:也就是說這里的每個時間都會出現2次,比如10時有可能是……
(2)認識一天的開始——0時。
師:大家知道一天是從什么時刻開始的么?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先不作答復。
師:一天的開始到底是什么時刻呢,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吧!這是春節聯歡晚會上大家一起在迎接新年第一天開始的情景。(課件播放倒計時的錄像)提問:新年的第一天開始了,鐘面上是幾時,是什么時候的12時?(夜里12時)
師:到了夜里12時,就表示這一天結束了,同時又表示新的一天開始了。作為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一般又把夜里12時說成凌晨0時。凌晨0時我們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覺)現在知道一天的開始是什么時候了么?一起說說看。(凌晨0時)
(3)感受一天的經過。
提問:那么一天的時間有多長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一天的經過吧!教師邊撥鐘面邊說
現在是凌晨0時,在睡夢中我們開始了新的一天,在時鐘的嘀嗒嘀嗒聲中時間不知不覺的過去了,天色漸漸亮起來了。
(鐘面停在凌晨4時),提問:現在是什么時候?(凌晨4時)我們在干什么?
(鐘面停在早晨6時),提問: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現在是什么時候?(早晨6時)我們起床了(鐘面停在上午8時),提問:現在是幾時,我們在做什么?(上午8時,我們開始上課學習了)
(鐘面停在中午12時),提問:時間真快,現在是什么時候呀?(中午12時)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
師:時針已經走了1圈了,1天結束了嗎?
師:再過1個小時是什么時候了?
師:下午1時又叫13時
(介紹第二圈的24時計時法)
師:如果不看鐘面,我說里圈數字,你能不能說出外圈數字?
(4)24時記時法的時刻轉換成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刻。
師:(課件出示旅游時間安排表——24時計時法)你能來說一說我什么時候在干什么嗎?最好說清楚是上午、下午還是晚上。
師:這里有兩列時間,其實這是同一個時間的兩種不同的記錄方法(板書“計時法”)
師:比較這兩列時間,你發現了什么相同的和不相同的
師:左邊的時間沒有寫清楚是上午、下午還是晚上,那你怎么知道是什么呢?
師:從什么時間開始要減12
時:左邊這種時間叫做12時計時法,右邊這種叫做24時計時法
(5)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轉換成24時記時法的時刻。
師:(課件出示作息時間表——普通計時法)你能幫我轉化成24時計時法嗎?
師:24時計時法你哪里見過?
師:你喜歡哪一種?
師:我朋友說7時,引起了我的誤會,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說?
三、小結
教師引導梳理板書
四、鞏固練習。
(1)說一說
用兩種計時法說一句話。
(2)連一連(課本p52)
(3)判一判
18時就是晚上8時
新的一天是從早上6時開始的
人教版《24時計時法》數學教案的全部內容由數學網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節,都有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如對提供的教材內容有興趣,歡迎繼續關注。
《數學欣賞》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由于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是在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教材先安排了數的組成的復習。這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數的組成,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口算和筆算做準備。然后,教材結合實物圖進行40+5和45-5的教學,使學生明確40+5就是把4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45-5就是從4個十和5個一中去掉5個一。這樣學生就容易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算法。然后讓學生“想一想”,5+40怎么算。這是一種變式練習。在“做一做”中,第1題是讓學生擺小棒后再列式計算,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的方法。第2題是先練習加法后練習減法。
學情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的運算過程時,是從數的組成角度去理解這些簡單的加減口算,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的認識,鞏固100以內數的組成,同時也為后面正式10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做準備。教材通過看圖解決問題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并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和想法,最后通過練習鞏固算法。
教學目標:
1.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準確地計算出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100以內的.組成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并能準確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填空:
(1)40里面有個十
(2)45里面有個十和個一,4個十和5個一是
(3)38里面有個十和個一,3個十和8個一是
2.課件出示口算題:
①6+3=②5+8=
③9-4=④15-7=
⑤8+9=⑥15-6=
⑦14-6=⑧4+6=
二、探究新知
1.激勵導入:
剛才大家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非常熟練。這節課我們學習比20大的數字的加減法計算,你有信心學好嗎?
2.教學例9.設計情境
一天,小明與媽媽去超市里買酸奶。媽媽原本打算買30瓶,就在付錢時,小明又在貨架上拿了2瓶,這樣以來媽媽一共要付多少瓶酸奶的錢?要解決此題,怎樣列式計算?
生答師板書:30+2=
(1)用小棒擺一擺.
請同學們先擺出30根小棒,代表30瓶酸奶,你們怎么都白了3捆小棒呢?(3捆就代表3個十,師板書:3個十)
再擺出2根小棒代表2瓶酸奶。(2根小棒代表2個一,師板書:2個一)
請同學們把兩部分合到一起,想一想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誰能把自己的想法給大家說一說。
看小精靈是怎么想的?和我們的想法一樣嗎?(30是3個十,2是2個一,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32,所以30+2=32)
(2)如果媽媽買的是60瓶,小明又拿了3瓶,他們一共要付幾瓶的錢呢?怎樣列式計算呢?
生答師板書:60+3=
30+2大家會計算,60+3你會計算嗎?自己先說一說算法。誰想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
(3)反饋練習:
先說算法再說出結果.
30+4=20+8=50+2=
3.如果媽媽原本買了32瓶奶,付錢時發現錢
不夠,讓小明退回2瓶,她應該付幾瓶的錢?怎樣列式計算?
生答師板書:32-2
(1)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試著算出32-2=?
誰想給大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看小精靈和大家的想法一樣嗎?(32是3個十和2個一,減去2就是去掉2個一,還剩3個十,也就是30.所以32-2=30.)
(2)若媽媽本來買了63瓶,付錢時退回了3瓶,應該付幾瓶的錢?怎樣列式計算?(63-3)
請自己先算一算,并你的計算方法說給同桌聽。
(3)反饋練習:
先說想法再說得數:56-6=98-8=74-4=
4.引導學生思考
2+30=□,應該怎樣計算?
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引導學生用小棒擺一擺,使學生明白算理,2+30表示2個一和3個十合起來,得32.與例9:
“30+2”只是加數的位置不同,但算法相同.
(2)反饋練習:
3+60,9+807+205+40,先說算再說得數.
自己在練習本上編幾道同類幾十加幾的口算題,再顛倒位置口算.算完讓學生思考,看學生能發現了什么?(兩個數顛倒位置相加,但計算結果相同.)
5.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加法有什么共同點?(都是整十數加一位數,或兩位數減一位數),師:我們今天這節課學習的就是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相應的減法。板書課題。結合上面例題的計算說說怎樣計算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三、鞏固練習
1.課本上做一做習題,看圖寫算式:
2.34里面有個十和個一.
3個十和5個一是.
3.比比誰算得有對又快.
70+8=40+4=75-5=
83-3=90+8=30+7=
4+70=67-7=80+6=
4.列式計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A、停車場停了50輛自行車,又推來了9輛,
一共有多少輛?
B、花房里有36盆花,搬走了6盆,還剩多少盆?
C、有40個學生,3個老師。每人一瓶礦泉水,帶40瓶夠嗎?
D、小明剪了50顆星,小東剪了7顆星,學前班共有54個學生,他們剪得星星夠每人一顆嗎?
5.提出問題并列式解答。
松鼠哥哥摘了20個松果。松鼠弟弟摘了8個。請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并列式解答。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怎樣計算?
教學反思:本課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學習使學生經歷兩位數、減一位數口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比較熟練的進行口算、了解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培養學生用數的觀念看周圍的事物的意識,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從整節課學生表現情況和課堂練習反饋來看,學生對本部分知識知識掌握較好,學習積極并具有熱情,就實效性講很令人滿意。
《數學欣賞》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結合欣賞與繪制圖案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平移、旋轉和對稱在圖案中的應用。
2、通過參與收集、設計圖案的活動,使學生感受圖案的美,從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平移、旋轉和對稱在圖案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通過參與收集、設計圖案的活動,使學生感受圖案的美,從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具準備
直尺、彩筆、課文放大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會看到一些美麗的圖案,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觀察圖案的特征?
如:某商品的商標圖案,三星級酒店的標志等。
通過學生觀察發現:
(1)圖案的特征:每個圖案都是由幾個相同的圖形組合成的。
(2)圖案的制作:只有畫圖案中的一個圖形,然后把這個圖形進行復制(或重復印制)。
這時,學生的回答可能不會說出圖案經過平移或旋轉得出,但是只要說的有道理,教師都應該給以鼓勵。
二、揭示課題
1、這些美麗的圖案看起來很復雜,其實是由很簡單的圖形構成的。那么,這些圖案是怎么制作成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知識。
2、板書課題:欣賞與設計。
三、講授新課
1、出示課文的第一個紫荊花圖案。
(1)欣賞:這個圖案漂亮嗎?它有什么特征?(漂亮,它是有5片相同的“花瓣”圖案構成的。
想知道它是如何得到的嗎?
(2)制作過程:先出示1個“花瓣”;然后加一個“花瓣”在第1個的位置,通過旋轉到第2個位置上;依次類推得到第3、4、5個“花瓣”。
(3)提出問題:觀察整個圖案,想一想,它是怎樣得到的?(引導學生結合剛才的演示過程進行分析。)
學生不難得出是由其中的一個圖形經過旋轉得到的。
2、出示“奧運標志”的五環圖。
(1)觀察圖案,找出圖案的特征。
(2)想一想:是哪個圖形經過怎樣運動得到的?
3、出示課本上下面的兩幅圖案。
提出問題:觀察這兩幅圖案,想一想每幅圖的圖案是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
學生:第一幅圖案是由其中的一個風箏平移得到的,第二幅圖案是由其中的一枝花經過旋轉得到的。
4、找出對稱圖形。
(1)打開課本,觀察4幅圖案;
(2)說一說每幅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并把這個圖形涂上顏色。(學生動手涂顏色)
(3)展示學生作品。
(4)提出問題:上面哪幅圖案是對稱的?(第2、3、4幅圖案都是對稱的)
四、課堂活動
1、畫一畫。
(1)課本第24頁的“畫出下面圖形的對稱圖形”。
(2)第24頁的“繼續畫下去”。
2、展示作品。
選取由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教師并加以評點。
五、鞏固練習
1、課本第25頁“練一練”中的第1、2題。
2、實踐活動。
3、課本第26頁“做一做”。
六、作業設計
1、畫出下圖的對稱圖形。
2、在方格紙上畫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然后通過平移、旋轉或對稱繪制一幅圖案。
七、板書設計
欣賞與設計
1、出示課文的第一個紫荊花圖案。
2、出示“奧運標志”的五環圖。
教學后記
《數學欣賞》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約分的方法.
2.掌握最簡分數的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約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并能夠準確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互質數.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135÷5 52÷13 33÷3 56÷7 99÷3
45÷9 66÷11 24÷8 36÷12 125÷5
2.投影出示下列各題,學生自由回答.
(1)說出能被2、3、5整除的數有哪些特征?
(2)說出下面每組兩個數的公約數.
18和 24 12和 30 9和 72
(3)指出下面哪兩個數是互質數.
3和8 12和8 5和2 7和4
(4)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并說出你的根據.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1.
例1.把 化簡.
1.啟發學生思考化簡的實際含義.
教師提問:看到例題1這個題目,你想做些什么呢?
學生回答:把分數的分子分母都變小.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能把 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
2.分組討論:結合分數的基本性質,怎樣將 化簡?
(1)分母24、分子18有公約數2,先用公約數2去除分子、分母
(板書: )
(2)9和12還有公約數3
(板書: )
教師明確:分子和分母是互質數就不能再化簡了,這種過程叫約分.
3.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約分的意義.
板書:
4.揭示最簡分數的概念.
5.反饋練習.
指出下面哪些分數是最簡分數.
(二)教學例2.
例2.把 約分.
1.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師生共同小結:在約分時要把分子、分母的公約數記在腦子里,直接口算,通常要
除到得出最簡分數為止.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約數,直接用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一次約分比較簡便.
3.反饋練習.
把下面的分數約分.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談談你學到了哪些新知識?
四、隨堂練習.
1.回答.
(1)判斷下面哪些分數是最簡分數,并說出為什么?
(2)觀察下面每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約數2?哪些有公約數5?哪些有公
約數3?
2.下面哪些分數沒有約成最簡分數?
五、布置作業.
把下面各分數約分.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