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教學片段與點評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寫的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章,旨在托“蓮”以表達自己不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諷喻了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文章主要引導學生把握的是“蓮”的形象,進而領略其內在的氣質,最后知曉其象征意義,配合課文,插圖及相應的文字資料,可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蓮”。 學情分析 學生對“蓮”這種事物還是比較熟悉的,從墻壁上掛的畫,文學作品中讀到的,因此,對“蓮”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難,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圖,文字資料,學生易于理解課文內容,并且閱讀后肯定有獨到的體驗,可引導他們表達出來。 設計理念與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本文教學設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以“朗讀-----質疑------討論”的方式展開教學,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閱讀體驗,讓課堂成為學生盡情表情達意的理想場所,達到閱讀學習本文的目的。 教學目標 1、把握“蓮”的形象,注意其所揭示的象征意義。 2、通過多朗讀,體驗作者文中所要表達的豐富情感 3、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正側面烘托的寫法,體會其好處,并談談自己對文章的個別富有啟示的話的理解。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流程: 1、由“蓮”的話題談開去,引導學生注意“蓮”即是“荷”的別稱 2、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注意本文主要寫作對象 ①學生質疑,將問題寫在紙上 ②學生分小組研討質疑的話題 ③各小組擬訂本小組困惑的話題,提交班內研討 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生:課文中寫“蓮”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誰來說說蓮所具有的特點? 生:“蓮”生長在污濁的環境中卻不受沾染。 生:“蓮”外表筆直,香氣飄得很遠。 師:如果“蓮”讓你想到了某類人,你認為這種人又具有什么特點? 生:君子。書上不是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嗎? 師:“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貴品質? 生:從“蓮”的外在形象的描寫看,把“蓮”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濁環境影響,行為方正,美名遠揚。 生:他概括出了幾個要點,但還不完整,“蓮”還儀態端莊,通達事理,從書上“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 生:我在想,題目提到“愛蓮”,作者愛蓮的原因是什么? 生:前邊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褻玩焉”就是。(加以解釋) 生:文章作者主要要寫“蓮”,為何又提到“菊”和“牡丹”? (討論) 生:(歸納牡丹與菊的象征意義后)為了烘托寫蓮。寫“菊”正面烘托寫“蓮”,寫“牡丹”反面烘托寫“蓮”。…… ④學生自己歸納主題 ⑤小組探究本文寫法,推舉代表補充發言 3、朗讀,交換閱讀體驗: 師:研習了本文以后,文章的哪個句子或哪一點給你啟示最深?請談談。 生:我感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我的啟示太深了。(坐下) 生:你談談其中原因嗎? 生:人好比蓮,人也要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倘若不受環境影響,這也太難了,譬如,我們有的同學受別人的引誘,到游戲機室里玩游戲,直至天亮,這都是因為他們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誘惑的緣故。 生:看來,我們要學習蓮,堅持使自己不輕易受不良環境的影響。 生:人們都說“近墨者黑”,看來“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 師:他的體驗有新意…… 4、學生總結這節課內容 5、讓學生說說學習本節課后的心得 生:學了本文,我感覺一個人對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樣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做人才會樂觀,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樂趣。 生:我覺得“托物言志”的寫法好,文章寫得含蓄,卻意味無窮。 生:我覺得作者有獨特個性,不隨大流,感于逆環境而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們稱道,學習。 生:我認為人逆環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為人畢竟是環境中的人,也該努力去適應環境,才會將環境好好利用。 生:怎樣利用環境?能舉個例子說嗎? 生:比如,你有優越的家庭條件,學習條件好,能很好利用,學習就可能更上一層樓,否則,再好的環境,也只是浪費。 師:分析深入,有獨到見解,他們積極思維值得大家學習…… 二、交流閱讀體會 三、暢談學后心得 教師自我評價與反思 課堂,因討論而精彩 本節課,我讓學生以自主質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己質疑,積極動腦思維,探索問題的實質,以討論的方式展開了探究交流,學生在探索問題過程中,將自己體驗到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諸于眾,從中體驗到探究帶來的愉悅的美好感受,嘗到了成功的幸福感,這也使得他們更樂于討論,樂于交流,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濃烈,學生積極投入,各抒己見,大膽直言,這是學生樂學而有熱情的學習的一種體現,課堂,因討論,喚起了學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這是本節課的可取的一點。 再者,學生在課內,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與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比如:對文本內容的探索,看書本素描的荷葉圖后的討論,學生的討論研究的積極性都挺高,因為有著共同喜愛的話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已經不僅局限于課文本身,還延伸到生活實踐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則,能結合自己的生活來談體驗,談學習本文的感受,他們的情感真實的流露,都在一節課的討論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課堂上,學生的討論熱烈,因熱烈而精彩,因精彩而見成效。 教學點評 “美”點,貴在發現 本節語文課,老師讓學生多朗讀,多討論,學生與學生更多地交換自己閱讀后的思想認識與情感體驗,大多數學生都能以自己敏銳的眼光去挖掘書中蘊涵的奧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別人的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來。比如:“誰來概括一下蓮的特點?”,“由蓮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環境對人的影響,你又是怎么看的?”等問題的提出,都可見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和深入,書本上的許多“美”點都讓學生給找尋出來了,學生們那一雙雙明亮而敏銳的眼睛是多么善于發現問題啊!課堂上,因問題的提出,爭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氣氛熱烈,學生在探索和討論中生成了新的東西,這,正是新課堂所帶來的。 再者,不僅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老師(或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常常會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來。譬如:提到“環境”與“人”的關系,大多數人都認為,人不應該受環境的影響,受環境的束縛。而有的同學則認為,人要受環境的影響,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環境因素,使之為自己的發展服務。觀點新,看法別致,使得課堂的討論更活躍,更深入,善于“找別人的茬”,這有利于大家對問題更深層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說是一節課的“美”點。 “美”是無處不在的,隨處可見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一節課,學生個個在創造著美,老師“借題發揮”也是在創造美,只要我們能做課堂的有心人,多發現問題,像本節課,那么,我想,課堂效果應是極好的。
點評人:陳閩定(福建省南安國光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