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通用16篇)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
[教例簡述]
這是寧鴻彬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中學語文》1997年第9期)。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 、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 、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2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云南省瀘水縣第四中學 張開芳
一、 導入 :
介紹從1946—1949年的歷史背景而入題。(具體內容此略)
二、 整體感知:
1、 閱讀課文,然后按照課文中的渡江圖形來復述課文內容。
。ㄗⅲ悍纸M討論復述)
2、 教師出示一張擴大的渡江示意圖,請一為表述能力好的同學來講述。
學生復述的過程中,教師板書:
中路軍、20日夜、30萬;西路軍、21日下午5時、35萬;東路軍、21日下午5時、35萬。橫渡長江——主體
3、 提問:文中哪幾句話能夠概括剛才所復述的內容?
注:第1、2兩句——導語
4、 提問:最能概括全文的內容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注:標題
5、板書設計 :
中路軍 20日夜 30萬 安慶等
人民解放軍百 西起九江東至江陰 西路軍 21日下午5時 35萬 九江安慶 渡江
萬大軍橫渡長江 百萬大軍沖破敵陣 |
| 橫渡長江 東路軍 21日下午5時 35萬 南京九江 |
| | | | | |
| | | | | |
| |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
| |
| |
標題 導語 主 體
總結:(1)、新聞的結構: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尾。
(2)、新聞的寫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寫一則新聞,題目自擬。
三、 局部品味:
1、 舉例說明新聞的特點:及時性、準確性、真實性。
2、 舉例說明的主要表達方式。
3、 找一張的報紙,自己用這樣的方法來閱讀分析一則新聞。并拿到小組中交流。
四、 教學反饋:
注:由學生提出問題并當堂作答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3
訓練重點:
了解新聞的特點 復習記敘六要素
理清文章層次 訓練默讀
體會準確、簡明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步驟:
一課時
1、導入
用最近報紙引入(看新聞版)
2、簡介“新聞”
報紙最常用的文章樣式。它用事實說話,及時報道最新發生的有社會價值(有教育、認識、移情作用)的事實!膹V義上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莫M義上講,就是指消息。(今天講此種)
新聞(消息)的特點:
、拧∮檬聦嵳f話
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夸張(“合理”也不行)
⑵ 及時(時間性強)
、恰『喢鞫笠
在表達上以敘述為主,多用較樸素和概括的語言。有時(看需要而定)兼有議論(精辟的畫龍點睛式的)、描寫。
3、整體感知課文
板書課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⑴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荻dŠ 銳不可當dng 潰kuŒ退 要塞s„i
殲jin滅 業已 不含
、 簡介背景資料
⑶ 快速默讀課文,看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了解新聞的結構及其作用
消息結構為五部分:
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前三者必不可少)
標題:新聞內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三標齊全,或只有主標。(前)引標:交待背景,點明中心。(中)主標。(后)副標:概括主要事實,或進一步點明中心。
導語: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來吸引讀者閱讀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較詳細了解新聞的內容)
主體:緊接導語進行補充和發展,具體展開事實,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軀干)(更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
、 分析本消息的結構:
(結合課文讓學生理解消息的文體知識)
電頭(。菏前l布消息、電訊的固定格式,具體交待發布消息的單位、發電時間和地點。
【附】:新華社即新華通訊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總社設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區都設分社,在世界許多國家設有分社或派駐記者,向國內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提供新聞和新聞圖片,并向國外發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
本文電頭中發電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標題:以凝練的語言,不僅概括了全文主要內容,而且“百萬”“橫渡”寫得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
導語: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勝利)
、诰湓诘攸c上作補充
“百萬大軍”——(人數之多),排山倒海,無堅不摧。
“一千余里”——(區域之廣)。
“均是”——概括戰線之長、勝利之大。
“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所向披靡,戰績輝煌。
本文導語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下文;它氣勢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洋溢著勝利豪情。
【思考】:
為什么導語部分不交待時間?
因為在《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4月22日2時電)已作了介紹,本文是報道渡江戰役的第二篇,時間僅隔20小時,讀者關心的是戰役的進展,故時間交待從略。
主體:分別寫中(30萬)、西(35萬)、東(35萬)三路大軍渡江盛況,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 再讀課文,找出本新聞六要素(即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夜起24小時內
地點——1000余華里的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解放軍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
經過——分三路橫渡長江
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渡過35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
二課時
1、問題探究
【討論】:
、拧≈黧w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體會本文材料組織得嚴謹而自然,條理分明的特點
分三層,分別寫三路大軍。
有時間上的銜接:20日夜——21日下午5點——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隊的銜接:中——西——東路。
有內容上的銜接:(見文中標“——”語句)
、啤槭裁匆粗新贰髀贰獤|路的順序寫?
結構順序的安排是由時間和事件本身特點決定的。本文作者是考慮到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b中西路所遇敵軍抵抗甚微,而東路之抵抗較頑強,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寫。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動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詳細報道(《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戰況只用了寫時間、地點、神速的一句話)即可轉入下文。因此先寫中路,再寫西路。
、恰∠⒅饕酶爬〝⑹,有時可在敘事中插入簡要的議論。請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敘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轉入對西路軍渡江戰況的報道,其中插入簡要議論,精辟地說明了人心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是將軍事行動放到當時的政治背景中來分析得出的結論,具有極大說服力。
、取耻姙槭裁春翢o斗志、抵抗甚微? 兩方面原因的議論為什么一略一詳?兩方面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略)
敵軍廣大官兵厭戰(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詳)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已說明了這一點。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則要詳議幾筆:b把極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區別開來,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b著重點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直接原因是國民黨反動派拒簽和平協定,我軍師出有名。
兩方面順序不能顛倒。因為我軍英勇善戰是勝利的首要條件,而且從行文的氣勢和語言的銜接看(下文要寫的東面敵軍抵抗較為頑固更突出“英勇善戰”),也以現在的寫法為佳。
東路軍由于所遇敵情與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沒報道,因此較為詳盡。
、伞◇w會本文語言特色: 準確、簡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較為”、“很”、
能用單音節詞便不用雙音節詞
做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課堂練習
寫一條新聞,報道學;虬嗌闲率拢ó斕弥v評)
如:我校田徑運動場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標題醒目、恰當 、趦热萁^對真實
、蹖дZ有概括性、準確性 、苷Z言簡潔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4
教學目的:
一 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了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于學生盡快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復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四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壅f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復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復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復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蹍⒖即鸢福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蹍⒖即鸢福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 ”(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 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叭嗣窠夥跑姲偃f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 、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壅f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 、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于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后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邦A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蹍⒖即鸢福
。ú牧险鎸,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關于簡明扼要問題,課后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壅f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蹍⒖即鸢福
。ㄊ菍崝。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逼渲,“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ā安缓痹谶@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壅f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鑒于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壅f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九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布置作業
一課后練習二、三?陬^完成。
二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總體說明】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后講授有關“導語 ”的知識,因為“導語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中國特級教師教案精選》初中三年級語文分冊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5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寫的一篇新聞,這篇新聞高屋建瓴,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精簡,感情色彩鮮明。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這篇作品閱讀訓練試題及其部分參考答案,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對你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8分)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渡江區域。
、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沖破 D、打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30萬人。21日下午5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西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一
小題1:文中的第①段是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號內的字是新聞的電頭,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間精確到“時”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題2:文中兩次出現“至發電時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題3:新聞一般以記敘為主,要求“用事實說話”,但也可以適當地穿插一點議論。選文即從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兩方面議論了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2分)
小題4:給文中橫線上選填一個恰當的詞語___________。(1分)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答案
小題1:導語;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3分)
試題分析:回顧老師講的“新聞”的要素和結構組成,依據語句中的提示詞判斷填寫。
點評:本題不難,新聞知識老師在講授時會重點講解。新聞的第一段或第一句有概括性的文字,叫新聞的“導語”,有的導語前有黑字的“電頭”,表達消息來源和時間,表明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小題2:說明消息既快又準(2分)
試題分析:本新聞是報道的是戰況,事件變化快,而新聞又要求真實性,所以新聞中出現此類文字。同時也照應了“電頭”。
點評:本題不難,文字信息明確。新聞是快速報道最新發生真實事件的一種文章,所以語言上非常準確性,學習新聞體裁的文章,要注意理解新聞的語言特色:簡要,干練,準確。
小題3:①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②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2分)
試題分析:注意空后的提示“兩個方面”“議論了”“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一是角度,二是表達方式,三是內容。
點評:本題不難,這個問題是本課教學中的重點問題,老師會重點講解。新聞以敘述為主,但適當的議論能夠深化新聞所報道事件的意義,能讓新聞吸引人,鼓動人,感染人。
小題4:B
試題分析:這幾個詞是同義詞,但在詞義表達的輕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一方面要考慮詞義表達的輕重程度,一方面還要注意與后面的“地區”搭配。
點評:本題不難,老師在講課是要重點講解本新聞中這些關鍵性動詞的作用。新聞的語言簡練而有力,一個詞往往有豐富的內涵,有獨特的表達作用,閱讀新聞要多加體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二
1. 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2. 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3. 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4. 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5. 本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答案
1. 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2. 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3. 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4. 評論中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5. 本文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準確:如“一千余華里”“二十四小時內”“至發電時止”“余部”等。
(2)簡潔而具有氣勢。如導語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毫無斗志”。
(3)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6
訓練重點:
了解新聞的特點 復習記敘六要素
理清文章層次 訓練默讀
體會準確、簡明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步驟:
一課時
1、導入
用最近報紙引入(看新聞版)
2、簡介“新聞”
報紙最常用的文章樣式。它用事實說話,及時報道最新發生的有社會價值(有教育、認識、移情作用)的事實。 從廣義上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 從狹義上講,就是指消息。(今天講此種)
新聞(消息)的特點:
、 用事實說話
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夸張(“合理”也不行)
、 及時(時間性強)
、 簡明扼要
在表達上以敘述為主,多用較樸素和概括的語言。有時(看需要而定)兼有議論(精辟的畫龍點睛式的)、描寫。
3、整體感知課文
板書課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⑴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荻dŠ 銳不可當dng 潰kuŒ退 要塞s„i
殲jin滅 業已 不含
、 簡介背景資料
、 快速默讀課文,看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了解新聞的結構及其作用
消息結構為五部分:
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前三者必不可少)
標題:新聞內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三標齊全,或只有主標。(前)引標:交待背景,點明中心。(中)主標。(后)副標:概括主要事實,或進一步點明中心。
導語 :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來吸引讀者閱讀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較詳細了解新聞的內容)
主體:緊接導語 進行補充和發展,具體展開事實,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軀干)(更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
⑷ 分析本消息的結構:
(結合課文讓學生理解消息的文體知識)
電頭( ):是發布消息、電訊的固定格式,具體交待發布消息的單位、發電時間和地點。
【附】:新華社即新華通訊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總社設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區都設分社,在世界許多國家設有分社或派駐記者,向國內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提供新聞和新聞圖片,并向國外發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
本文電頭中發電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標題:以凝練的語言,不僅概括了全文主要內容,而且“百萬”“橫渡”寫得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
導語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勝利)
、诰湓诘攸c上作補充
“百萬大軍”——(人數之多),排山倒海,無堅不摧。
“一千余里”——(區域之廣)。
“均是”——概括戰線之長、勝利之大。
“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所向披靡,戰績輝煌。
本文導語 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下文;它氣勢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洋溢著勝利豪情。
【思考】:
為什么導語 部分不交待時間?
因為在《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4月22日2時電)已作了介紹,本文是報道渡江戰役的第二篇,時間僅隔20小時,讀者關心的是戰役的進展,故時間交待從略。
主體:分別寫中(30萬)、西(35萬)、東(35萬)三路大軍渡江盛況,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 再讀課文,找出本新聞六要素(即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夜起24小時內
地點——1000余華里的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解放軍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
經過——分三路橫渡長江
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渡過35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
二課時
1、問題探究
【討論】:
⑴ 主體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體會本文材料組織得嚴謹而自然,條理分明的特點
分三層,分別寫三路大軍。
有時間上的銜接:20日夜——21日下午5點——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隊的銜接:中——西——東路。
有內容上的銜接:(見文中標“——”語句)
、 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東路的順序寫?
結構順序的安排是由時間和事件本身特點決定的。本文作者是考慮到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B中西路所遇敵軍抵抗甚微,而東路之抵抗較頑強,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寫。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動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詳細報道(《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戰況只用了寫時間、地點、神速的一句話)即可轉入下文。因此先寫中路,再寫西路。
⑶ 消息主要用概括敘述,有時可在敘事中插入簡要的議論。請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敘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轉入對西路軍渡江戰況的報道,其中插入簡要議論,精辟地說明了人心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是將軍事行動放到當時的政治背景中來分析得出的結論,具有極大說服力。
⑷ 敵軍為什么毫無斗志、抵抗甚微? 兩方面原因的議論為什么一略一詳?兩方面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略)
敵軍廣大官兵厭戰(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詳)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已說明了這一點。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則要詳議幾筆:B把極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區別開來,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b著重點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直接原因是國民黨反動派拒簽和平協定,我軍師出有名。
兩方面順序不能顛倒。因為我軍英勇善戰是勝利的首要條件,而且從行文的氣勢和語言的銜接看(下文要寫的東面敵軍抵抗較為頑固更突出“英勇善戰”),也以現在的寫法為佳。
東路軍由于所遇敵情與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沒報道,因此較為詳盡。
⑸ 體會本文語言特色: 準確、簡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較為”、“很”、
能用單音節詞便不用雙音節詞
做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課堂練習
寫一條新聞,報道學校或班上新事(當堂講評)
如:我校田徑運動場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標題醒目、恰當 ②內容絕對真實
、蹖дZ 有概括性、準確性 ④語言簡潔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7
一、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②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③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飛渡過30萬人。④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⑤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⑦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⑧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⑨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⑩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11)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1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13)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14)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15)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17)我軍前鋒,業已②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1.這則消息的“電頭”是________,“導語”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號)。主體部分是第________句。導語中揭示我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的詞語是________。主體部分中記錄我軍節節勝利的史實的一個四字成語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為:“現在,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為什么?第(16)句中“殲滅”與“擊潰”,“占領”與“控制”這兩組詞在句中能換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第(11)句中,戰犯湯恩伯對長江防線作了兩點判斷,實際情況又如何呢?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逼湓蚴鞘裁?用自己的語言概述。(30字以內)
________
5.這篇新聞中屬于議論的句子是哪幾句?這些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
二、閱讀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問題。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ㄐ氯A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①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②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③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毫無斗志,紛紛潰退。④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在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⑤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1.這則消息也是毛澤東同志寫的,比《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早播發20個小時。這則消息的導語是________。這則消息的導語包括了四個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本消息點明渡江戰斗在“二十日午夜”開始,其意義在于________。
3.文中哪些詞語描述國民黨反動派防線崩潰?哪些詞語描述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
________
________
4.給選文劃分段落層次并概括大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這則消息中,作者對我人民解放軍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
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①②、③—(17)沖破敵陣、橫渡長江 銳不可當 2.⑤句不能這樣更改!艾F在”與“至發電時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確切;“多一半”與“2/3”比,表達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軍事術語,貼切,得體。(16)句中的詞語都不能互換!皻灉纭敝浮叭肯麥纭,“擊潰”指“被打擊而逃散”,“占領”指“徹底得到”,“控制”指“擁有主動權。”這兩組詞的后一個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當然不能互換! 3.“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課文中相應的句子是“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但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說明敵軍外強中干,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湯恩伯認為“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課文中相應的句子是“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便說明敵軍不堪一擊,反襯我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決勝千里。用事實說明我軍的勝利已成定局。國民黨大勢已去,即使是非常堅固的防線也無濟于事,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當時的局勢! 4.我軍銳不可當(或英勇善戰)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敵軍厭戰。(此題意思對即可。) 5.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質,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增強文章的思想性。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人:人民解放軍;時間:21日;人數:大約二十萬人;事件:渡過長江。 2.(有道理即可)。 3.摧枯拉朽、毫無斗志、紛紛潰退 萬船齊發、直取(對岸)、突破(敵陣)、占領、進擊、英雄式的戰斗! 4.導語:第①句話。概述我中路軍“勝利南渡長江”這一主題。主體部分為②③④⑤句。每句為一層。第②句:概述我軍對敵發動進攻的時間,突破敵人防線的地點。第③句:概述敵軍防線不堪一擊,士氣低沉以及敗逃情況。第④句:正面描寫我中路軍渡江作戰的情況,概述戰斗所花的全部時間,戰斗的結果以及發展趨勢。第⑤句:綜述人民解放軍堅決執行命令,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5.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高度贊揚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8
一 說教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初一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
1. 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 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
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式;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 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 教具準備:電視機,《百萬雄師過大江》碟片,投影儀,地圖。
五 教學過程 :
(一) 內容呈現
放映《百萬雄師過大江》選段,了解時代背景。接著自由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目的
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喚醒求知渴望,調撥動力機制,順勢進入學習情境。
(二) 師生互動
1. 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用一兩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意在使學生加深對導語 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并對主體部分的重要內容嘗試進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域 渡江時間 兵 力 敵軍抵抗程度
主體參與,精講多練,及時反饋。這樣學生只要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接著,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
(三) 交流對話
1. 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讓學生領悟文章不僅結構合理,而且重點突出;文中“至發電時止”的語句,體現消息這一文體的什么特點?從而提醒學生明確消息準確及時的特點。
2.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之間提出問題互相探討,如找出文中語言準確表現我軍英勇善戰的詞語,或在文中找出我軍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的連兩組詞,并說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學生與教師對話
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如有問題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學生與教師對話,教師給予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師生與作品對話
課文中多處涉及地名,比較抽象。此時可利用地圖中相關地理位置,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圈點,找出各路軍沿線經過的地名,并作標記,直觀感知課文內容。
。ㄋ模╂溄由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ㄎ澹┗貧w課本,練習延伸
1. 掌握本課生字詞,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 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9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 掌握新聞常識。
、啤×私饨夥艖馉幐艣r。
2、能力培養點:
⑴ 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啤◇w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情感體驗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設想】
1、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2、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教具學具準備】
掛圖、投影儀、dvd 機;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目標〗
1、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瓒簦ā 。′J不可當( 。
2、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2、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么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四、達標反饋
討論課后練習三。
五、學習小結
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六、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第二課時
〖本課目標〗
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過程〗
一、新聞復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找“同”:
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⑴ 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啤≌Z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課時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⑴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系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啤【同F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教學后記】學生讀書開不了腔,須加強指導;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0
毛澤東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學生初次接觸"消息"這種文體,應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內容要真實,要用事實說話,來不得半點虛假;二是報道要迅速及時;三是要簡明扼要。
消息報道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以插入簡單的議論。主要文體部分的第二層寫完戰況后,插入了簡要的議論,應引導學生反復思考、細細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語言極富特色:準確、簡明、概括性強;用詞又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應引導學生欣賞、學習。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涨暗娜娲筮M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二、初步感知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
一條新聞,通常包括標題(有的還有副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有的可根據情況省略導語 或背景或結語:A.請同學朗讀課文,老師注意正音反饋。B.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
1.正音: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要求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荻港 銳不可當 潰退 殲滅 要塞
2.文章分為兩個部分。
A.從"新華社"到"渡江區域'為第一部分,即"導語 "部分,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B.從"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體"部分,詳述三路大軍戰斗的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主體部分又分為三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是第一層,寫出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是第二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未是第三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三、整體感知課文,揣摩、把握關鍵詞語。
1.思考:文章是抓住"橫渡長江"來寫的,與"橫渡"的"渡"有關的詞語有哪些?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有哪些?
明確:與"渡"有關的詞語:"沖破渡至渡過渡完"等均是。
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寫我方的有"殲滅擊潰控制封鎖切斷"等;寫敵方的有"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抵抗微弱泄氣毫無作用"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本文導語 部分,語言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只用了兩句話就及時、準確地對事情進行了報道,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可就關鍵詞語作一下分析。
明確:第~句話,既報道了我軍之強大("百萬大軍"),又點出了戰線之長("1000余華里"),"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寫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第二句話中的"均是"兩個字概括了戰線之廣大,又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同時又是對"1000余華里"戰線的具體說明。
3.導語 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明確: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4.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6.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評論中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7.引導學生揣摩語言的準確鮮明。采用討論的形式,由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加以分析。(結合課后練習第三大題引導學生從①詞語含義的差異②語句的感情色彩③簡略和確鑿說法的不同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區別分析。)
8.小結。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種新聞體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報道迅速及時;簡明扼要。
(2)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
。3)消息的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這幾個知識點要求學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閱讀和寫作消息。
9.比較閱讀
閱讀"課后練習四"《我軍橫渡長江情景》。這篇消息同樣報道渡江戰役,比較這則消息同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歌頌了渡江戰役的勝利。
不同:課文從全局上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本文只介紹了西路軍某部渡江的情況。課文介紹渡江情況簡略概括,只交待了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進展情況;本文作者以親身經歷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課文有對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等內容;本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可介紹給學生,便于學生了解渡江戰役的全貌和理解課文詳略的處理。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到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清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教學設計(B)
教學設想:教師先把新聞這種文章體裁向學生作一個簡要的知識性的介紹。應對 時代背景做點介紹,或布置學生在課外找有關解放戰爭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這樣也有助于理解課文。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維難度,又不是無所適從。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消息的特點和文章的語言,不要求學生死記數字、地名、時間、事件等。看插圖、幻燈片,增強感官認識;蚵犱浺魩,反復朗讀,以體會語言特色。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我們獲得信息一般通過什么途徑?我們要知曉國內外的大事,一般得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但是,廣播、電視、報紙都只是傳播媒介,而報導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們被稱為"新聞"。
二、介紹新聞。
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一條新聞包含標題(有時有副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和結語五個部分,有時可根據需要省略導語 或背景或結語。新聞多采用記敘手法,因此新聞寫作需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三、分析課文。
1.聽錄音帶,看幻燈片,增強直觀感受。
2.叫學生上黑板給加點的字注音(書上標記)。
分析課文:
1.消息通常由標題、導語 、主體構成,導語 指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明的文字,報道消息最主要最鮮明的事實,或者同時揭示主題思想,主體是對事實的敘述和展開,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導語 語言重復。
思考:這則消息的導語 是什么?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2.導語 部分告訴了我們哪些情況?
明確:渡江人數(百萬),渡江區域(1000余華里),渡江結果(沖破敵陣,橫渡長江),這些都體現了渡江氣勢的雄壯和戰線之長。
電頭:電頭指說明發電者、發電地點、發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括號里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學生朗讀主體部分,了解各路軍渡江時間和人數,體會解放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①給課文主體部分分層次。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第二層:從"21日下午"到"不到絲毫作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段"。
②指出各路軍渡江人數、時間、進展,了解整篇新聞的具體內容。
。ㄒ娤挛牡陌鍟O計 )
4.主體部分的三個層次安排有什么特點?
明確:三個層次,從中路軍到西路軍再到東路軍,這種順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一是與發動進攻的時間有關: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時--22日下午;二是與所遇敵情有關,西路軍與東路軍雖同時發動進攻,但西路軍與中路軍又有相同之處,所遇敵軍抵抗較小,而東路軍所遇敵軍之抵抗則較為頑固;三是各后之間有明顯銜接,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和內容上的銜接。
5.新聞的表達方式一般是以記敘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議論,這段新聞中的議論部分是哪幾句?
明確:此種情況,一方面……不起絲毫作用。
這段議論,主要闡述了什么?對敵我雙方的議論,哪一方寫得詳細?哪一方寫得簡略?
明確:從敵人雙方闡述了渡江戰役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戰,錢不可當"與敵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討論時我略敵詳,一是因為我軍的英勇善戰是人盡皆知的,同時也是告訴讀者,國民黨反動派違背歷史潮流,而人民解放軍才是正義之師。這段議論,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從寫作角度來看,新聞中插入適當的議論,闡明問題,是允許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語言特點。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子來進行分析,自由討論,概括出本文語言方面的特點。(討論過程略。)
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準確:
如"1000余華里24小時內至發電時止余部"等。
(2)簡潔而具有氣勢。
如導語 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3)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7.完成課后統習
8.布置課外寫一篇新聞一
學生開始練習寫消息,往往掌握不住這種文章體裁的寫法,會把它寫成一般記敘文。為此,在布正作文時,最好先作辨析練習--把同一題材寫成消息和記敘文,讓學生進行比較;再強調新聞的要素,然后,取當天或近日的報紙上典型的新聞作為范例進行比較,以增強他們寫作的興趣。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單行概括事件
導語 :人數區域事件
主體:各路軍渡江情況
軍別時間地段人數遇敵
中路軍20日夜安慶--蕪湖30萬甚微
西路軍21日下午五時安慶--九江(不含)35萬甚微
東路軍對日下午五時南京--江陰35萬較強
進展:
渡至繁昌,魯港等地已占領廣大南岸地區,正向南擴展中_
摧毀抵抗,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1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有感情朗讀課文,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 2.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勢,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掌握新聞的結構;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 內容呈現 導入:教師出示《百萬雄師過大江》圖片,學生說出畫面內容,了解時代背景,進而導入新課。(二) 師生互動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互動,理清課文層次,掌握新聞結構。1、自由朗讀課文。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讀音。(2)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這則新聞內容的句子。這一過程目的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順勢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聞內容的句子,意在使學生加深對導語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 2、對主體部分的內容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渡江區域渡江時間兵 力戰況這一環節只要學生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3、請學生在地圖上標示出紅軍渡江情況,直觀地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4、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從而明確新聞的結構。 (三) 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文中“至發電時止”的語句,“至發電時止”可否換成“現在”?找出文中準確形容我軍和敵軍的詞語。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明確消息真實、及時、準確、簡潔的特點。2、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建立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學生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產生思想的碰撞。(四)鏈接生活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自由選擇文中片斷,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ㄎ澹┗貧w課本,練習延伸 1、自我檢測本課生字詞掌握情況,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要求:(1)擬出恰當的標題。(2)注意導語的概括性和準確性。(3)要簡明,以200字左右為好。(六)豐富積累出示毛澤東的《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學生朗讀積累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2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特征。
2、能根據新聞的特征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3、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一、導入新課。
。ㄓ蓵r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涨暗娜娲筮M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一、導入新課
問:今天我們班級來了不少老師聽課,這對于我們班級,甚至我們學校來說是一件新鮮事,一件大事。如果請你用一句話概括這個事實,該怎樣說?
問:若用一兩句話概述一下,又該怎樣說呢?注意在概述中運用贏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話來介紹,我們同學都會。)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標出重音,注意語調。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3,將自己的答案與課文相對照哪些內容與答案一致?(標題對應一句話,導語對應一段話,其余部分為主體)教師組織討論,
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
、谡n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
、壅n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
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
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
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
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三,質疑探究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因為前者只說了這次軍事行動,后者不僅說出了軍事行動而且說出了結果。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3
一 說教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初一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 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
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式;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 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 教具準備:電視機,《百萬雄師過大江》碟片,投影儀,地圖。
五 教學過程:
(一) 內容呈現
放映《百萬雄師過大江》選段,了解時代背景。接著自由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目的
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喚醒求知渴望,調撥動力機制,順勢進入學習情境。
(二) 師生互動
1. 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用一兩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意在使學生
加深對導語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并對主體部分的重要內容嘗試進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域 渡江時間 兵 力 敵軍抵抗程度
主體參與,精講多練,及時反饋。這樣學生只要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接
著,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
。ㄈ 交流對話
1. 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讓學生領悟文章不僅結構合理,而且重點突出;文中“至發電時止”的語句,體現消息這一文體的什么特點?從而提醒學生明確消息準確及時的特點。
2.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之間提出問題互相探討,如找出文中語言準確表現我軍英勇善戰的詞語,或在文中找出我軍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的連兩組詞,并說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學生與教師對話
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如有問題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學生與教師對話,教師給予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師生與作品對話
課文中多處涉及地名,比較抽象。此時可利用地圖中相關地理位置,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圈點,找出各路軍沿線經過的地名,并作標記,直觀感知課文內容。
。ㄋ模╂溄由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五)回歸課本,練習延伸
1. 掌握本課生字詞,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 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4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 、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頭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 、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5
一 說教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初一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 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
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式;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 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 教具準備:電視機,《百萬雄師過大江》碟片,投影儀,地圖。
五 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ㄒ唬 內容呈現
放映《百萬雄師過大江》選段,了解時代背景。接著自由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目的
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喚醒求知渴望,調撥動力機制,順勢進入學習情境。
。ǘ 師生互動
1. 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用一兩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意在使學生
加深對導語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并對主體部分的重要內容嘗試進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域 渡江時間 兵 力 敵軍抵抗程度
主體參與,精講多練,及時反饋。這樣學生只要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接
著,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
。ㄈ 交流對話
1. 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讓學生領悟文章不僅結構合理,而且重點突出;文中“至發電時止”的語句,體現消息這一文體的什么特點?從而提醒學生明確消息準確及時的特點。
2.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之間提出問題互相探討,如找出文中語言準確表現我軍英勇善戰的詞語,或在文中找出我軍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的連兩組詞,并說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學生與教師對話
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如有問題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學生與教師對話,教師給予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師生與作品對話
課文中多處涉及地名,比較抽象。此時可利用地圖中相關地理位置,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圈點,找出各路軍沿線經過的地名,并作標記,直觀感知課文內容。
。ㄋ模╂溄由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ㄎ澹┗貧w課本,練習延伸
1. 掌握本課生字詞,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 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地址:江蘇省如東縣石甸中學 郵編:226404
e-mail:
課堂活動的深層含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2、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抓住新聞的文體特點,抓住戰爭的主題,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1、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屆奧運會在希臘雅典剛剛結束,大家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渠道,了解到許多有關的新聞,二十多塊閃亮的金牌,讓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揚眉吐氣,意氣風發,F在,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報紙,挑一篇你最喜歡的奧運新聞讀給大家聽聽。(學生朗讀新聞)
讀后,大家能知道新聞的特點、要素、結構安排嗎?今天,我們來學習毛澤東同志親手撰寫的《新聞兩則》,想必你既能學到相關知識,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潰退(kui) 銳不可當(dang) 業已
2、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前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結果: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
三、研讀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什么? 看標題。
2、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要看什么? 看導語。
、 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渡江區域!
、 作用:從渡江作戰的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3、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則要看什么? 看主體。
、 劃分層次
a、分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b、分述西路軍渡江情況,并闡述取勝的原因;
c、分述東路軍渡江情況;
、 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進行報道?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組討論,可以參考練習二;教師參與)
四、品味語言
1、你認為文中使用精確、飽含情感的詞語有哪些,簡要說說理由。
、佟鞍偃f大軍”“橫渡”這兩字詞,顯現出戰役的壯闊。
、凇巴黄啤保罕砻饔袛耻姺朗兀臆姎灉缁驌魸⑹財,沖破敵陣。
、邸岸芍痢保河袡M渡與到達的兩層意思。
、堋岸男r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速,作戰順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諷意味。
2、課堂訓練
在橫線上填入適當的詞語。
此處敵軍抵抗______(較為、非常)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______(控制、占領、封鎖)揚中、鎮江、江陰諸縣廣大地區,并______(控制、占領、封鎖)江陰要塞,______(控制、占領、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______(切斷、阻斷)鎮江無錫鐵路線。
五、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通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同時,我們也大致了解新聞的特點,是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的。新聞有它記敘的六要素,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學,再讀一讀報紙,進一步掌握新聞這種文體。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磅礴大氣;
2、觀看錄像片段《百萬雄師過大江》;
3、預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掃清字詞,初步感知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我們要充分利用上節課所學知識,自主探究,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二、檢查作業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二十八宿(xiu) 綏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四、自主研討
1、細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困守南陽的敵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
結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聞的結構
① 標題
、 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敵軍南逃的背景、時間。
③ 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 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 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來,我軍取得哪些偉大勝利?
a、恢復的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b、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的武裝力量;
c、糾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五、質疑反思
1、你認為文中使用精確、飽含情感的詞語有哪些,簡要說說理由。
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2、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同:主題——戰爭;
內容——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
寫法——敘議結合,語言精煉。
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大氣磅礴;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
六、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七、布置作業
1、做一回小小節目播音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