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精選9篇)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1
這節綜合性學習,是對課內詩歌學習的一個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的古典文化,現在提倡國學,古典詩詞是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老師有一個責任就是傳承好古典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這是我們的責任。古典詩詞,詞語凝練,意境深邃,韻律優美,我們的母語教學,不能忘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2
《永久的悔》是一篇現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據現代學生嬌驕并重,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聾生閱讀量少,結合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六個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感覺成功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文運用了許多的成語,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字典和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并能熟練運用這些成語,使其提高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2、本文的表達極其樸實自然,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為情而不在文,懂得了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感情流露的表達才是好文章。
3、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要“以情感人”,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3
一、課堂上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應有客觀公正的評判。
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造了富有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氛圍和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我也常在教學中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們常有許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觀點。這個時候為了珍視學生的個性特征,尊重學生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我往往對這些答案全盤肯定,統一說個好,造成皆大歡喜的局面。
(一)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嗎?這些答案就不存在問題了嗎?指出不足,就一定傷學生自尊嗎?不!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的心靈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即便部分學生如此,那么,這般“呵護”,也只會使其心靈更嬌更脆。試想,這樣的學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驗?再說,虛假籠統的評判反饋給學生的是錯誤的信息,這種欺騙對該學生而言也構成了傷害。
(二)在保護一方的同時是否又傷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顯勝出一籌的同學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學生領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師還可敬嗎?以后的教育還有說服力嗎?
所以這是狹隘的“尊重”,可能換來的是無盡的`“傷害”。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對學生的答案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判。教師應善于指出學生不足。的確,在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判時,很可能會傷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真誠的目光,鼓勵的話語,親切的拍撫傳達你對他的信任、期待、熱愛。學生在發現自身不足的同時,感受到了濃濃的師愛,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二、語文課應該姓“語”,應該注重品詞析句,應該上出語文味。
語文課本身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課程標準一聲令下:“強調課程之間的整合”,于是在我的教學下,語文課成了思想政治課、成了科學課、成了社會課,語文課變了味,不再姓“語”了。語文課強調學生對于語言的品味,而我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對其中的重點詞句視而不見,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一了百了。
(一)不加咀嚼的朗讀真能讓學生感悟、理解、內化嗎?我們是否把朗讀的功能過于夸大了?不啟動思維,不用心體悟,在囫圇吞棗的朗讀中,精彩的詞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學生的大腦中閃過,在嘴邊溜過,在他們大腦的皮層上未留絲毫痕跡,不待下課,這一切恐怕早化為過眼煙云。如此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談何積淀?學生的語文素質又從何提高?
(二)語文課重在品詞析句,這是語文課語文味的來源。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對一些成語,需啟動分析思維、聚合思維,并在聯系上下文的過程中進行理解。需要強調的是,這理解決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賓奪主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心靈與文本的交融。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理應成為閱讀的基本功。
(三)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游離于品詞析句之外的朗讀,猶如喪失靈魂的軀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方顯其完美。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讀進行表達。對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可直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詮釋、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積淀,學生才能學會閱讀,才能進行大閱讀,他們心靈中的文學園地才有可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才能品嘗到語文課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這紛繁的教改大潮中,作為一名一線教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先進教育理念,瞻前顧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機械運用也好,都不是應有的態度。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這才是每一位新世紀人類靈魂工程師應有的素質。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4
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著輕和著,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恒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后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
同學們放聲地朗讀著,不時也動著筆在書上圈點著,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著,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著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注,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于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著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著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著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伙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5
本文是美國教育家,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也為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講授時更注重的是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本領智慧。學習目標設計為:1.指導學生朗讀,力求讀得活靈活現,再現人物之奇和語言之奇。2.賞析生動活潑的人物語言、敘事語言,品味巧妙的情節安排,學習抓住一事,神韻畢現地寫人的技巧。
教學內容上,第一部分,先自由朗讀,全方位感受課文。同學們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圈點生字。第二部分,反復練讀,分層次體會課文。以小組為單位,確定喜愛的.語段,研討讀法練習朗讀。并推薦小組優秀代表演讀課文精彩片段。第三部分,再現人物之奇。一、講述兩位奇人的傳奇故事。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講得扣人心弦。二、可以從“這兩位奇人的奇都表現在哪里?”。三、對描寫高超技藝的語言品析。第四部分,趣味練筆,遷移反思。嘗試速寫你身邊的一位奇人。
整堂課設計,主要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熟悉人物,體會人物,并從中領略奇人之奇。好的方面,學生對這里面的奇人很感興趣,通過讀,更能體會深刻,整堂課上下來很流暢。不足之處就是由于文中人物離現在孩子們有些久遠,所以當讓他們寫自己身邊的奇人時,有些不知所措,找不到合適的素材,容易寫一些身邊同學等不太相稱的內容。在后來聽完組內烏老師的研討課后,我認為他引用沙畫來引導學生結合現實來寫非常好。今后可以借鑒過來。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7
《五柳先生傳》是八年級語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對采用什么樣的教法進行了一番琢磨,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有成效呢?秉承我縣開展的“高效課堂”的宗旨,結合我所教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對以往的教學流程進行了一些修改,經過教學實踐后,我覺得對學生掌握所學能有不小的幫助。
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情境導入、簡介作者并了解傳記,接著我就用課前設計的一個問題(你們是否想了解一綠趙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個另類的人?)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相關注釋去疏通文意,并引導學生分組交流互助,并準備小組交流質疑。
緊接著,我就在黑板上設計一些文中注釋里沒有解釋的詞,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行進中通過推敲其文意來解答,不一會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上臺來解答,這是我在設計這一教學流程所沒能想到的,經過師生評議得知學生對這些詞語的解釋絕大部分都比較正確。這能使學生在這一個環節中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再接著是讓學生質疑還不會翻譯的詞句,讓學生互助解答,教師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并采用師生共評共議的方式進行,學生從研討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調動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與興趣。
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朗讀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學生好得多,我在聽學生讀后進行些點撥,學生可以說是一點便通。接著我又播放相關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節奏,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很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個臺階。
這第一節課一下來,我就覺得很輕松,學生也覺得學文言文并沒有那么難。再后來的第二節課中,文中所有研討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數學生在課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誦下來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感到自己在教學文言文這一塊變得輕松了,這都是比較好地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互學所產生的效果。當然這其中也有不足之處,也許對個別學習程度差的學生的關注度就不夠,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的彌補協調才行。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8
本課的學習側重于練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課堂多采用提問或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因為學生課前準備充分,閱讀較好,并且對環保問題較為關注,所以整個課堂氣氛較為活躍。
不足之處在于:學生的能力差異較為顯著,而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使所有學生得到練習,今后的.課堂學習將會在這一方面加強。課外拓展延伸設計較好,學生課后完成興趣及質量較高,類似的課以后應加強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八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篇9
在執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設計教學:1、重視誦讀,誦讀是詩歌學習的基礎,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與指導,可以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感情;2、把對詩句、詞語的揣摩分析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要分析詩篇字里行間的情感張力,揣摩準確到位的詞語,并通過詩人對詞語的選用的分析,排比、對比手法與細節鋪敘的寫法的分析,更好的把握詩情詩意,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和把握能力。
從課堂實效來說,比較成功的方面有:1、朗讀指導有效,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在課堂上朗讀投入,有感染力為品味理解奠定了基礎。2、學生對詩歌語言賞析與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準確,這也是由于教學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比較重視賞析詩歌方法的指導。3、對于長詩的教學,教師選中了教學切入點,突出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4、教師評價及時到位,尤其能及時糾正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失誤,及表達不準確的現象。
但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失誤,留下了遺憾。如:在整體感知環節設計的問題,“大堰河是一個的人,大堰河是一位的母親”為學生設了個坎,如果合為一個問題就比較容易了。在品讀環節,感知大堰河的形象時,很突然的出現了對詩歌9——11節所表達的特殊的感情的理解,這樣破壞了教學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到一時思維轉不過來。還有如果有時間把拓展延伸練習放在當堂處理,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學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過程,我們只有爭取下次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