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
《一次成功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高尚品質。
課文內容乍看簡單易懂,但細細咀嚼,卻覺得很難達落實課文的重點難點。“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是文中的女孩兒不假思索說出的話,其實也是她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如果她當時有絲毫的猶豫,那么實驗的結果便是失敗。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這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第一課時,同學們提出了兩個有價值的問題:“為什么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實驗?”和“教育家為什么做這樣的實驗?”第二課時,我就帶領大家圍繞這兩個問題讀課文體會。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體會出了小女孩的品質。但我覺得對大家的心靈深處的觸及不夠。特別是讓大家一交流你想說些什么,大家的發言很公式話,聯系到自己的不多。主要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不夠。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應該準備一些典型的材料,讓大家發表看法,加深體驗,對學生會更有感悟。
課后我就在思考,在這一節課中是否就是以學生為本了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學生不是無條件的儲存器,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沒有學生的思考和記憶,沒有學生的主動努力,他們的知識就無法實現,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們學習。這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加入他們的世界,融入他們的情感,才會擁有與學生一樣的快樂與收獲!
《一次成功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文前,學年老師一起備課時設計的就是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做實驗,當時想象的是學生多數不能成功,少數成功了的話,就讓成功的學生介紹方法,如果沒有成功的,就引入課題,這種設想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學生都做成功了,這可與備課相反,但當時我被學生成功的實驗所震撼,非常激動地以既驚訝又贊嘆的語調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學生說的比課文中講的還要明白,還要有深度,當時的我就像是課文中講到的教授一樣激動,對學生連連稱贊說:“你們真棒極了,做了一次徹底成功的實驗!”于是板書為“一次成功的實驗”。接下來如果再回過頭去講課文,簡直是太蒼白,也太無意義了,也是多余的,于是我就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想法和做法,那一節課學生的情緒極高,說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一個聽眾、發問者或是適當點撥的參與者。
課后我就在思考,在這一節課中是否就是以學生為本了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學生不是無條件的儲存器,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沒有學生的思考和記憶,沒有學生的主動努力,他們的知識就無法實現,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們學習。這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加入他們的世界,融入他們的情感,才會擁有與學生一樣的快樂與收獲!
《一次成功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在學習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時
師:這里應該怎樣讀呢?我們來輕聲讀讀這句話吧。
生:我認為要讀得快,因為有危險。
生:我認為要讀得慢。要是讀快了,小女孩的話就來不及說了。
師:你能聯系上下文來讀真棒。
生:我也認為要讀慢。因為“一”、“二”后面都有省略號。省略號表示停頓的時間較長。
師:一般情況下“一”、“二”之間用什么符號?
生:頓號。
師:用頓號,我們就要很快地讀:一、二。用逗號呢,就要稍長一點。這里用省略號該怎樣讀呢?
學生拖長聲音讀。
師:省略號在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說話要拖長。
師:這里的省略號是表示聲音的延續,也就是字音要拖長。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對呀,從這里我們看出女孩沉著冷靜,急中生智。當教育家說“二”時,小女孩說了一句話。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學生讀的很響,師:你們都想讓教育家聽到嗎?(學生笑了。)誰來試試?
學生輕聲地讀,體會到了低聲,但讀得較慢。
師:我想等女孩說完話,水都淹上來了。想想該怎么讀?
生笑,快速地讀完了這句話。
但讀的都聽不清楚。
師:誰能再試試?既要快又要讓同學聽清楚。
學生讀得恰當好處,大家都鼓掌了。
師:我們也一起來好好讀讀吧。學生一起讀。
反思:讓學生體會到三個學生只有盡快離開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讀“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學生當時對此的體會是有危險要讀快。沒有注意到標點符號向我們展示的內容,因為課文中用的是省略號。所以到最后同學讀的時候是既緊張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讀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時,開始讀的很響亮,沒有體會低聲的意思,我及時進行提醒:我想等女孩說完話,水都淹上來了。想想該怎么讀?這時學生能夠輕聲讀了,但讀的太快,聽不清楚,我又進行指導,既要快又要讓學生聽清楚。很多學生都進入到了那個危險的情景中去了。較準確的把握了文章的內容。
《一次成功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 篇4
《一次成功的實驗》反思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但都沒有成功,而這次卻獲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實驗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體現出小女孩品質的可貴和團結合作的重要。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討論:教育家做了一個什么樣的實驗?實驗為什么會取得成功?并抓住“順利”“不假思索”等詞的理解。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悟課文中一些詞語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如“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體會“激動”、“好久”等詞,它們使感情更加強烈了!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反思
在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文前,我的設想就是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做實驗,當時想象的是學生多數不能成功,少數成功了的話,就讓成功的學生介紹方法,如果沒有成功的,就引入課題,這種設想可以說是天衣無縫,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學生都做成功了,這可與備課相反,但當時我被學生成功的實驗所震撼,非常激動地以既驚訝又贊嘆的語調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學生說的比課文中講的還要明白,還要有深度,當時的我就像是課文中講到的教授一樣激動,對學生連連稱贊說:“你們真棒極了,做了一次徹底成功的實驗!”于是板書為“一次成功的實驗”。接下來如果再回過頭去講課文,簡直是太蒼白,也太無意義了,也是多余的,于是我就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想法和做法,那一節課學生的情緒極高,說的也很入情入理,我在其中角色就是一個聽眾、發問者或是適當點撥的參與者。
課后我就在思考,在這一節課中是否就是以學生為本了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學生不是無條件的儲存器,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沒有學生的思考和記憶,沒有學生的主動努力,他們的知識就無法實現,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們學習。這也就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加入他們的世界,融入他們的情感,才會擁有與學生一樣的快樂與收獲!
《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反思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高尚品質。
這篇文章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不僅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還給學生以啟迪。課堂中,我一開始就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明白當時孩子們所處的環境是多么的危險,通過課文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三個學生只有盡快離開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讀“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險!快上來!一……二……’”,當學生讀得比較慢的時候,在生生評價時,就會很明顯地看出讀的同學在快慢上沒有掌握好。而當第二位同學讀的時候,又把“危險!快上來!一……二……”讀的太快。這時,其他同學就不同意了,這么快三個人根本來不及把三個小鉛錘提出來。聯系上下文后,就知道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不然小女孩的話也來不及講了。又因為課文中用的是省略號。所以到最后同學讀的時候是既緊張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讀一個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時,也是一樣,很多學生都進入到了那個危險的情景中去了。因此,當一位同學讀得比較慢時,很多同學都認為不對,應該要快一點。原因是時間很緊張,容不得想太多。
本篇課文,內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讀自悟是本課教學所體現的主要特點。運用本單元多讀多想的讀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中理解重點詞句和課文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線,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閱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自我感悟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1.對“如實”一詞,學生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課堂上所用的時間太多。如果將此環節濃縮一下,把時間讓出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朗讀,應該更有效。
2.課堂的教學語言還可以更簡潔和精致一些。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敲,因為好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就是一種運用語言的示范,好的評價語言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
《一次成功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高尚品質,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圍繞重點,注重基本技能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我注重提示學法,讓學生“讀、想、劃、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學生人人參與,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轉圍,課堂氣氛活躍。課堂上我圍繞實驗成功的關鍵,學生抓住課文重點句:“一個女孩低聲對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和“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通過朗讀再現實驗過程,學生讀出情,讀出意,讀出味,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我還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不假思索”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指導學生訓練說話,拓展延伸,進一步體驗情感,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動手操作,培養實踐能力.語文教學應該充滿情、趣、味,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與方法演一演,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加深認識,領悟女孩有了危險先人后已的美好品德,培養合作意識,富有情趣,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為時間關系,不能讓每個學生都上臺演一演,只能讓他們課后去實驗。
《一次成功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課文的對話樸實、簡潔,意味深長,最能表現人物品質。從小女孩對同伴和教育家說的話中,可以看出她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品格。文章可分為從教育家實驗準備、實驗經過和實驗取得成功的原因三個部分。敘述順序清楚、結構明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通過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到達與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理念。
在教學本課時,我認為對于本課的理解的關鍵之處在于,如何突破本課的重點——通過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到達與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我這樣引導學生,“如果這時你就是那個同伴,你不服從安排,鉛錘能順利的提出來嗎,如果你們就是那兩個同伴,你們都不服從安排,實驗能成功嗎?所以這次成功靠一個人行嗎?靠兩個人行嗎?它需要三個人“團結合作”。學生理解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團結合作固然很重要,但是,小女孩在遇到危險時先人后己的思想更為重要,這也是此次試驗成功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遇到危險時小女孩先搶著往外逃,把自己排成第一,其他兩位同學排在最后,實驗還能成功嗎?這樣的引導,學生對于課文體現的兩點教育理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課文中的語言雖然簡短,也是體現小女孩的先人后己的思想,我在引領學生體會的時候,感覺讀得還不夠,下一步還需繼續琢磨怎樣引領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達到更好的理解課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