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試驗探索
南海實驗小學 何志龍
內容提要:本文從創新能力的界定思路以及與教學目標分類的關系、理論依據、新的教學設計框架、運用信息技術完善學習環境、典型案例分析,以及試驗設計等方面對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試驗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創新能力 教學設計
一、 前言
創新能力是人類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一種能力,目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培養。綜觀已有的創新能力及其培養的研究,人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從教學設計理論與試驗的角度去系統而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的并不多。我們知道,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理論,也是從事具體學科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掌握的理論。因此,很有必要對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設計理論與試驗進行探索,其中包括:如何重新按照教育信息科學的觀點去考察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去界定創新能力;如何擺正創新能力培養在教學目標分類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依據及其教學設計框架如何構建一個支持創新能力培養的信息技術環境并設計學習內容和過程;最后是試驗設計有關問題。
二、 創新能力的界定思路以及與教學目標分類的關系
1、由于理論依據、判斷標準、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的不同,對創造力(即創新能力)的定義也不同,有關創造力的定義多達數百種。綜觀眾多的創造力的定義,多數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同意兩種觀點:認為創造力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認為創造力是一種產物。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廣泛開展,教育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形成了一門新興的學科——教育信息科學。教育信息科學為探究人的能力與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能力之間關系提供了方法論指導,能夠很好地描述人的能力形成過程,還能夠方便地對創新能力的成果以數字化方式進行表達,在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方面,它也能夠很好地指導如何構建個性化的信息技術支持環境。
根據以上所述,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應定義為:在學習學科知識、解決學習和社會生活實踐的問題過程中,力圖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明確要解決的教育教學、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并加以傳遞、展示、評價和反思提升這些信息的智能品質。對于這種創新能力的界定思路,我們可以看出,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 是學科知識學習和綜合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是前人創造的知識精華,但由于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決定了學習活動具有再發現和再生產的性質,這體現了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區別于科學家和藝術家不同之處——更多是具有較大的個人發展價值,盡管兩者有著共同的心理規律。這種界定創新能力的思路,與一般信息加工不同,強調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空間,以及在可能產生出某種具有社會和個人價值的成果以后要加以反思和提升,這一步對于個人乃至人類社會知識的增加提供了可能。
2、創新能力與教學目標分類的關系
“創新”是指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創造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傳統的認知目標分類理論更適應基于知識的傳遞和接受應用的教學設計的要求,所針對的主要是已知知識和技能的各種類型,不強調知識創新以及由此所需的創新能力,其出發點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學方法與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矛盾,如何按照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提出新的分類原則是教學設計理論的重要內容。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學生嵌入到真實的情景中,才會發生有意義的學習。根據這些理論,清楚地規定好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為“教學設計過程中關于目標和動機”而設計的。有學者曾對任務復雜性和目標影響的相關做過分析,發現:對簡單任務,明確的目標確實能夠極大地提高效率;而對于復雜任務影響不大。這說明了當學習者從事復雜任務時,給出明確的目標并不足以引導學習者建立自己的實際目標。和傳統的方法相反,在處理復雜情境時,重點設計一些模糊的目標,目標的細化要在解決問題的個體認知活動、社會共享認知、使用輔助的符號和工具以及象征的過程中得到表達。
受以上研究的啟發,我們可以將最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因素歸為兩類,即知識和操作,按照知識類型的操作類型兩個維度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知識類型維度用來描述教學目標中學習內容的類型,它包括符號名稱、單個事實和現象、組織的事實、概念、流程步驟、原理公式格式以及認知策略;操作類型維度用來描述教學目標中的能力類型,它包括辨別、表象化、理解、記憶、運用和再發現/創建等子類型。知識是屬于全人類的,是可以用某種媒介承載的人類文化。而思維能力是屬于個體的,我們不可能直接以某種介質承載和傳遞思維能力,必須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這就有賴于操作的介入,因為操作恰好是屬于個體的,屬于實際活動的范疇。操作代表著“個體”人思維能力,它是個體借助內部語言在頭腦中智力活動,是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練習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將知識個體化并轉化為個體能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