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設計到績效技術
《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7期張祖忻
績效技術是運用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的系統方法來提高個人和組織機構的工作業績的研究領域。一般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績效技術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學和以后的教學系統設計。以后,認知科學、信息技術、組織開發、改革理論與實踐等又將績效技術的研究推向深入。本文研討從教學設計到績效技術的演變,目的是使我國教育技術界的同行更深刻地了解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并從中獲取于學前教學改革有益的觀念。
一、教學設計:從媒體編制到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本身有一個演變過程,這種演變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認識:向深度和向廣度的發展。深度發展指教學設計過程的某些要素所涉及的研究的深化,如內容分析中,梅里爾(M. D. Merrill)的分顯示理論與方法、瑞格魯斯(C. M. Reigeluth)的“簡化條件法”(SCM)的研究等。這些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使得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更厚實,可選用的工具更豐富。廣度發展指教學設計的程序從初始的媒體觀到系統設計觀的演變,反映了范式的變化。本文討論的主要是范式的演變。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希夫曼(S. S. Schiffman)教授于1986年撰文指出,人們對教學設計的領域有五種見解,即媒體觀、初期的系統觀、狹義系統觀、標準系統觀和教學系統設計觀。縱觀教育技術史,這些觀點反映了教學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從片面到完整,從有序(Systematic)到整合(Systemic)的發展,頗有代表性。筆者以這些認識為依據展開討論。
持媒體觀或初期系統觀的人認為教學設計工作僅僅是媒體制作,是在學科教師確定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之后的視聽資料配套研制工作。在我國大多數學校中,電教工作的地位基本如此。
有些人把教學設計看作一個較簡單的過程,即:確定課程目的、分析教學內容、闡明學習目標、開發評價策略、選擇媒體和制作媒體。這種見解是狹義系統觀。在他們看來,按這一模式設計教學,加強了媒體與教學過程的有機聯系,而且有利于推廣,可在短期內使廣大學科教師學會教學設計。反思我國前階段某些中小學開展的電教教學設計實驗,可以看到這種思維方式的痕跡。這種觀點與作法的局限是對需要分析和形成性評價兩方面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開展需要分析,對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差距,對教育目的與社會需求是否吻合不勞動人民了解,容易導致教學設計工作的盲目性;由于缺乏需要分析,形成性評價也沒有評價基準。隨著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的深入,需要分析與形成性評價成了教學設計程序的有機組部分,形成了一種標準系統觀。持這種見解的人認為教學設計應是這樣的過程,即:首先,進行需要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與開發教學,包括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策略設計,媒體制作等;然后,對設計與開發成果進行形成性評價,根據試用效果進行必要的修改;最后,對教學設計成果的實際使用情況作出總結性評價。人們一般把迪克(W. Dick)和凱利(l. Carey)1995年提出的著名教學設計過程模型視為標準系統觀的典范。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學習的大多數是這類教學設計。
由于教學設計過程的模型說明的是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工作步驟,容易使人誤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個有序的、線性的過程,產生了一些批評意見。其實,教學設計過程模型不代表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的全部范疇。要真正認識教學設計,應采用教學系統設計的觀點(如圖1所示)。
教學系統設計的觀點認為,需要系統分析至關理要。它要求教學設計者運用科學調查方法去收集和分析數據,了解差距及其原因,強調“對癥下藥”。針對教與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重視各種教育理論與研究成果的應用,包括不同的學習理論和關于人的知識和能力的本質的學說等。
教學系統設計觀認識到,再完美的教學設計成果若得不到推廣使用,其前期投入都是徒勞的。故在教學設計的同時,要考慮推行的研究,即如何使設計成果得到認可和采用。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運用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社會學和媒體制作技能等,這些知識與技能不太可能由一個人所全部掌握,因此教學設計者需要協調包括學科教師、媒體專家、客戶和試用學生等在內的各類人員的工作關系,做好咨詢工作。顯然,離開了科學的管理,整個教學設計項目難以運作。有效的管理是使教學設計工作的各個方面相互配合、產生整體效應的關鍵。而教學設計者正是發揮這種關鍵作用的“工程師”。
綜上所述,教學系統設計觀要求教學設計者統攬全局,從教育改革的整體目標出發,對環境、資源、文化、改革意識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高屋建瓴,設計出最優化的教學成果。教學系統設計觀已認識到,即使在教育機構中,教學也不是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唯一手段,應通過系統分析來確定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種思想是績效技術的基礎。
二、教學設計:從學校教學走向企業培訓
在我國,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教育技術界專家大部分是“電教出身”,自然較關注學校范圍的教學設計。但當前教學設計人員的工作范圍逐步從學校教學向社會教育、企業培訓等領域擴展的趨勢需引起重視。正如西爾斯(B. Seels)等在1994年《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中指出:“也許教學技術最深刻的變革之一是它典型實踐的范圍得到拓展。雖然教學技術領域開始于中小學教育,但以后受到軍事訓練、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響,目前其大量活動是在私營部門的員工培訓方面展開的。因此,在當前情況下,對有關組織改革、績效改進及投資效益等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