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如何優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內涵
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國教育技術領域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系統方法,使教育技術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關教學設計的概念,目前比較統一的、權威的教學設計的定義是:“教學設計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來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實行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并在評價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程。
從教學設計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至少有四種理論對其起較大作用:系統理論、傳播理論、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這些理論不僅為教學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為教學設計提供了方法和技術。系統理論為教學設計提供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傳播理論為教學設計提供了可選用的教學媒體技術,教學理論使教學設計符合學習規律,學習理論指導了教學設計的具體操作。
二、教學設計的新理念
課堂教學具體設計首先由新理念支持,沒有新理念就無從談起設計課堂教學。現在我們著重談四大理念:(1)課堂教學設計主體的多元性(2)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結合的教學過程設計(3)為不同的學習設計不同的教學(4)教學設計貫穿教學全過程。
這幾方面是傳統教學設計不太關注的方面,在新課改中被突出了出來。現在我們首先談一下教學設計的主體問題。
(一)課堂教學設計主體的多元性
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主體必然是教師,學生被排除于教學設計之外。學生只是教學的接受者和被加工對象,學生是客體。“就像磚瓦與建成怎樣的大廈,怎樣進行建筑設計師毫不相干的一樣,學生對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也只能保持緘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發揮一定的主動性,但這些主動性是預先設計好的,使被賦予的,學生的客體地位仍然是確鑿無疑的。”
新課程十分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與互動的過程。既然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與互動的過程,教學中存在“課間設計”,必然對話的參與者之一——學生不再是教學加工的對象,有權對教學過程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就理應參與進教學之中。
那么學生的參與教學設計表現為三種形式。其一是,學生以出乎意料的質疑、問題、插嘴“干擾”教師的原有設計,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路徑而改變原有設計,學生影響了老師的教學設計。其二,在教學中,也存在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教學的情況。其三,有的教學設計可以完全由學生來完成,學生自我來設計自己的學習活動,教師只是作為指導者指導學生的教學設計。新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大多數都應該由學生自己來設計。
(二)教學過程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統一的教學設計思想
在既往的教學設計理論中,教學過程的確定性受到了充分的主意。我們經常說“教學有法”,教學過程的確定性對這種“有法”進行了較多的研究,揭示了教學過程的若干規律,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
但是,教學過程除了確定性的一面,大量存在著不確定的一面,甚至可以說,不確定性才是其主要的特征。教學即使經過周密的設計,也存在著不確定性。教師必須認識到原定的教學設計受到“干擾”是正常的。相反,所有的教學設計都一帆風順的實施下來,卻是有些不正常。這說明教師的課堂教學并沒有真正實現對話與互動。教學過程中的這種不確定性補充、修正、完善了教師原有的設計。所以,新課程教學設計需要給生成留足空白的預設。
傳統的課程評價(包括觀摩課、匯報課、實驗課的評價)除了看重是否精確地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還往往著眼于教學思路的構架與程序如何,是否環環相扣,是否邏輯有序,是否緊緊地把握住學生的心理并引導其到達認知彼岸。這樣的教學過于強調預設和封閉,往往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另外,環環相扣、精細嚴密的設計,必然使生成無處容身,即使生成的生長點出現了,老師考慮到原先邏輯有序的預設而不愿越雷池半步。因此留有空白的預設才是生成的生態環境,課堂預設應是有彈性的留白的預設,它的操作定義應該是精心而不精細(無意向留白)和預設更應預計(有意向留白)。
精心而不精細。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細。精細了必然絲絲入扣,必然天衣無縫,生成就無立錐之地。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的過程,這是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我們認為板塊說(只考慮整體布局,設計幾個板塊,不預設細節)就是給生成留足空間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巧的是許多著名特級教師的課堂設計都是這種粗線條的板塊式設計,如:寧鴻彬教《中國的石拱橋》大體分三步。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要求學生在文章標題前加修飾語,促使學生思考)2、學生提出問題,討論;教師提問,討論。3、練習。陳軍的《死海不死》的教學與寧鴻彬的課有異曲同工之妙。1、用15分鐘讀幾遍課文,每個提出5個以上有價值的問題;2、師生共同整理并解決其中主要問題;3、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這些課在過程中不斷有新知火花的迸發,毋需我這里贅述了,這些火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