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體構思,優化教學
數學系統性強,新舊知識聯系緊密,知識之間不僅有縱向聯系,還有橫向聯系。因此將系統論的整體性原理運用于數學教學,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整體觀念,不能把每一個例題看作是孤立的個體,就題講題,而要很好地研究每個例題的意圖,例題之間的聯系,該例題和今后的學習有什么樣的關系,教前想后,不斷地使新舊知識形成網絡,為學生建立起知識整體結構。例如“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是低年級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往往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學生在第二冊教材中學習了正敘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雖然當時教師也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看線段圖理解題意,但是從第二冊教材中學完正敘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到第四冊學反敘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這中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學生所做的題都是有“多”字的就用加法計算,有“少”字的就用減法計算,形成了思維定勢,到第四冊時產生了負遷移。
怎樣排除這個干擾呢?教師要有整體觀念,雖然這部分知識是在第二冊、第四冊分別出現的,時間相隔近一年,但在第二冊教正敘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時,就要想到在第四冊還要出現反敘的應用題,因此要整體構思、統籌安排,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更能突出數量關系,改變學生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現象。為今后學習反敘應用題排除干擾,打好基礎。我用以下方法教學,效果很好。
(一)舉實例,明確基本概念
為使學生明確“同樣多”、“多”、“少”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我指著班上一名中等個子的學生說:“××同學個子高”這句話對嗎?話音剛落,引起了同學們的爭論,有的說:“不對,他的個子比我矮。”有的說:“對,他的個子比我高。”有的說:“沒法回答,不知道他跟誰比。”通過這個實例,學生明確了高和矮、長和短、多和少等,都是兩個數量相比較而得出來的。
(二)擺學具,搞清數量關系
我讓每個學生準備兩張硬紙條,一張長些,一張短些。在長紙條上對齊短紙條的長度,畫一條豎線。用長紙條表示較大數,用短紙條表示較小數。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讓學生觀察較大數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怎樣求較大數?學生通過觀察條形學具,可以看出較大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和較小數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較小數多的。把這兩部分合并起來,就能求出較大數。聯系加法的含義,把兩個數合起來,用加法計算。再讓學生擺條形學具弄清怎樣求較小數。學生看出來了,從較大數里去掉比較小數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較小數同樣多的。聯系減法的含義,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用減法計算。這樣把“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的解答就和加、減法的含義聯系起來了,使新知識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同時培養了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為了讓學生弄清數量關系,我注意充分發揮條形學具的作用,每做一道應用題時,我不急于讓學生列算式,而是先擺學具,說出題中哪個數量用長紙條表示,哪個數量用短紙條表示,要求的是什么,看學具說出怎樣求。通過反復擺條形學具,學生對怎樣求較大數,怎樣求較小數,形成了表象,理解了算法。
(三)抓分析,找出解題思路
通過擺條形學具,學生懂得了求較大數用加法計算,求較小數用減法計算的道理后,關鍵是弄清具體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正確判斷要求的數是較大數還是較小數。為此,我抓住題中的比較句,“……比……多(少)……”引導學生根據以下四點進行分析思考的方法。
1.誰和誰比?
2.誰多誰少?
3.知道了誰,求誰?
4.要求的是多的還是少的?
根據這四點分析,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落到了實處。到第四冊學習反敘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時,非常順利,學生通過分析、思考,一般都能正確解答。如義務教育五年制數學第四冊第13頁例8:
紅花有15朵,紅花比黃花多7朵,黃花有多少朵?
學生讀題后,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對比較句重點分析思考,搞清了題意。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通過分析思考,學生明確了這道題中的數量關系是紅花和黃花比,紅花多,黃花少,知道了紅花的朵數,要求的是黃花的朵數,黃花是少的,學生弄清了題意,再結合教師在黑板上畫的線段圖及條形圖的表象,學生理解了求黃花就要從15朵紅花里去掉比黃花多的7朵,剩下的就是和黃花同樣多的朵數,所以用減法計算,列出算式:15-7=8(朵)。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小結時,我又強調指出,這道題條件中雖然寫有“多7朵”,但這里的“多7朵”是指的紅花比黃花多7朵,也就是黃花比紅花少7朵,所以用減法計算,做題時一定要認真分析思考。
通過整體構思,突出數量關系分析,教前想后,使正敘、反敘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明確了題中有“多”不一定加,題中有“少”不一定減,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完全改變了過去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現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采用課程教材研究所全國實驗班統一試題測試,其中有一道反敘的“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正確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