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教法,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改革教法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很有道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是一種藝術,雖有一般規律可循,但無一成不變的教法,只有創造精神才能使教學有永恒的生命。因此,教師要有創新精神,要根據教學內容、班級實際不斷研究教法、改革教法。
(一)設懸念,引起學習動機
當學生想學的時候,進行教學效果最佳。教師巧設懸念,能引起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學過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后,根據實際需要,學習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時,我先出了這樣兩道題讓學生計算:
(1)小紅和志剛幫助軍屬張大娘買糧,要買81千克,每條面袋能裝25千克,需要幾條面袋?
81÷25≈3(條)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2)學校買來23米布做窗簾,如果每4米布做一條窗簾,可以做幾條這樣的窗簾?
23÷4≈6(條)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通過計算,學生發現這兩道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得到的結果,不符合實際情況。第一題用3條面袋不夠裝,還有6千克面粉沒裝完。第二題23米布做不成6條同樣的窗簾,因為剩下的3米不夠做一條同樣大的窗簾。學生產生了疑問,這個懸念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時學習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效果最佳。
又如教學簡便算法時,我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可以簡便計算的題,問學
生:“誰能很快說出得數?”學生一下子說不出來,可教師很快說出得數,學生感到驚奇,產生了學習簡便算法的迫切要求。
在教兩位數和11相乘的簡便算法時,我請學生出題考老師,告訴學生,只要你出兩位數和11相乘的題,老師都能很快寫出得數。這時學生積極性可高了,爭先恐后地出題,學生邊說,我邊把這些題分組抄在黑板上,然后很快寫上得數。
25×11=275 47×11=517 91×11=1001
36×11=396 59×11=649 98×11=1078
41×11=451 28×11=308 99×11=1089
老師算得對嗎?每個大組筆算一組題,檢查計算結果。通過學生檢查,結果完全正確。學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師是怎樣算出來的。這時,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觀察每道題的結果和原題有什么關系,找出規律,得出“兩頭一拉,中間一加”的簡便算法。
(二)重演示,突破教學難點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容易接受具體、形象的事物。解決這個矛盾,需要搭橋。通過演示、操作,講清教學重點、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規律。如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是一年級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演示、操作能揭示湊十規律,化難為易。(見圖10)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通過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湊十法,懂得計算9+2時,先想9加1等于10,再想10加1等于11。學生掌握這個方法后,就能舉一反三,用湊十法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的進位加法。知識得到很好遷移。
又如怎樣證明每株棉花的占地面積就是行距與株距的乘積,關鍵是把每株棉花的占地面積和行距乘以株距所得的面積聯系起來,用活動教具演示是最好的辦法,可制成抽拉幻燈片,通過移動,使兩個面積重合,從而證明:一株棉花的占地面積=行距×株距。
演示、操作,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尤為重要。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扇形等面積公式的推導,長方體、正方體等體積公式的推導,都離不開演示和操作。
(三)編兒歌,寓教于樂
兒歌、對口令、順口溜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我們可以把這種形式運用到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如一年級小學生剛入學,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過去在幼兒園以娛樂、游戲為主的生活環境,進入了一個要完成一定任務的學習環境,每天都要認真上好四節課,完成一定的作業。這對于六七歲的孩子來說還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師要把課堂教學組織得井然有趣,把一些數學知識編成兒歌,極有助于學習和活躍課堂氣氛。如在第一冊教材中,10的組成很重要,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我就把它編成小兒歌,加上拍手動作,讓學生表演:9和1組成10,8和2組成10,7和3組成10,6和4組成10,然后把兩只小手同時舉起來說兩個5組成10;蛘哂脤诹畹男问剑瑢W生也很喜歡。先兩人對說:“我說9”“我說1”再合說“9和1組成10”,接下去“我說8”“我說2”,“8和2組成10”,……“我說5”“我說5”“5和5組成10”。
又如小學生剛入學時,有的對“左”和“右”分不清,我就帶著他們先舉起左手,向左邊一面指一面說:“這是左”,再舉起右手,向右邊一面指一面說:“這是右”,然后拍手說:“左、右我知道”,看著小學生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心里也很高興。別看這短短的話語,簡單的動作,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卻富有極大的感染力。
通分的關鍵是在熟練掌握分數單位的基礎上找準公分母。我先在教學中先通過實例讓學生弄清找公分母的三種方法:一看、二看、三短除。